印度与英国:在全球不确定性中构建韧性伙伴关系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1日 浏览量:21

畅爽译评

 640 (10)

2025724日,印总理莫迪访英,两国正式签署《印英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CETA)。

(图片来源:路透社)

 

在特朗普关税政策加速全球地缘经济碎片化的背景下,英国首相斯塔默率史上规模最大的125人贸易代表团访问孟买,以进一步推动此前印度总理莫迪访英期间双方签署的《印英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CETA)落实。史汀生中心南亚项目访问学者乔茨纳·梅赫拉(Jyotsna Mehra)认为,自脱欧以来,英国将印英伙伴关系定位为经济战略的核心支柱,此次斯塔默访印也达成了实质性成果。本质上,印英伙伴关系深化的战略逻辑根植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塑,即随着经济民族主义抬头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印度持续推进战略自主进程,而英国作为中等强国所提供的伙伴关系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双方因此将经济增长、防务协作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合作议程。

首先,作者指出印英伙伴关系的合作基石是贸易与技术协同。斯塔默此次孟买之行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印英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的落地。该协定被英方视为脱欧后英国签署的规模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双边贸易协定,同时被印方称为有史以来达成的最优协定。当前印英两国双边贸易额约56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将实现翻倍。根据该协定,英国85%的出口产品最终将以零关税进入印度市场,印度出口至英国99%的产品也将享受零关税待遇。访问期间,双方还宣布建立金融科技走廊,以促进跨境支付与人工智能驱动的金融服务发展。与此同时,新兴技术正成为印英合作的新焦点,双方从安全视角审视这一议题。作为《印英2035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技术合作覆盖关键矿产、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电信、芯片、生物技术及先进材料等领域。当前两国已建立人工智能、非地面网络及网络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并组建了关键矿产供应链投资联盟。

其次,作者表示防务合作是印英伙伴关系的另一关键支柱。依据《印英2035愿景》,印英两国正在推进为期十年的《国防工业路线图》,强调联合生产而非单纯采购,与莫迪政府自力更生愿景及印度制造倡议高度契合。斯塔默访印期间,两国宣布两项关键国防协议:一是为印度海军平台联合研发海上电力推进系统,二是签署价值3.5亿英镑的协议,由英方为印度陆军提供轻型多用途导弹。此次访问恰逢英国皇家海军航母打击群与印度海军在印度洋西部举行康坎联合军演,这是历史上印英航母打击群首次联合参演。作者认为,海上合作正成为印英安全伙伴关系的核心支柱,也反映出两国在印太地区战略利益的日益趋同。

再次,作者认为尽管两国均展现出合作意愿,但印英伙伴关系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例如在国防领域,印英伙伴关系缺乏制度化机制支撑。尽管印英已举行两届“2+2外交与国防对话,但会议仍停留在高级官员层面,尚未升级至部长级对话层面。作者指出,基于自身殖民历史经验,印度始终将战略自主作为外交核心准则,对加入正式同盟体系持明确抗拒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印英防务合作的制度化发展造成了制约。在国内政治领域,一系列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与主权争议,可能引发两国间的周期性信任赤字。卡利斯坦运动与克什米尔问题时常引发安全关切。此外,英国国内不断上升的反移民情绪也给签证政策等议题造成政治压力。在地缘政治层面,为回应特朗普政府的跨大西洋政策,英国不得不紧急聚焦欧洲安全。英国若将更多政策关注点和资源投入欧洲安全,可能会分散印英两国在印太地区的共同利益。

最后,作者强调印英伙伴关系符合印度与中等强国构建多元化外交关系的政策转向。过去数月,印度接待了澳大利亚首个国防贸易代表团,与日本签署《安全合作宣言》,并推进《欧盟-印度安全与国防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高度不确定性,是印度采取这一系列外交举措的背景。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印度本对印美关系保持高度信心,但如今却面临其外交政策带来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美国开始重新试探中美“G2”的可能性,从根本上削弱了21世纪印美伙伴关系的战略逻辑。因此,印度当前采取的务实战略是:耐心观望并拓展合作网络。实际上,这也为印度发展与中等强国的伙伴关系创造了空间和动力。作者总结道,印英关系或许不及美印、中印关系那般受瞩目,但精准折射出当今世界政治的重塑态势。在应对经济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变迁的过程中,印英伙伴关系为中等强国间以利益导向的务实合作提供了范例。若能顺利推进,印英伙伴关系有望成为印太地区及更广泛区域的关键稳定力量。

 

(审校:畅爽   编辑:田鑫)

 

原文于1112日发表于《南亚之声》官网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