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鑫钰译评

11月3日,印度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边境地区举行“三叉戟2025”三军联合演习。
(图片来源:《第一邮报》)
11月初,印度在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边境地区举行了“三叉戟2025”三军联合演习。此次演习将印度陆、海、空三军力量进行整合,涵盖沙漠与沿海两栖作战、情报监视侦察(ISR)、电子战(EW)及网络战等多域演练,标志着印度军队向多域融合作战模式的转变。针对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演习,前印度机械化部队总司令和打击军团指挥官、退役陆军中将AB Shivane撰文,就此次演习所反映出的印度国防战略转型以及新型作战模式进行分析。
首先,作者介绍了此次演习的主要内容。他指出,此次演习代表着印度军队完成从传统联合作战向多域融合作战的关键转型,其“先发制人”的多域作战策略现已付诸实践。在这一作战框架下,印军将三军协同精准打击、数字化指挥体系与C5ISR(指挥、通信、网络、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相结合,构建了具备绝对杀伤力的一体化进攻模式。对此,作者认为,当前印度的军事威慑力体现在技术驱动下的联合作战能力上。此次演习既是对三军联合作战能力的实战化检验,更是印度具备多域精准力量投射能力的明确战略宣示。
其次,作者分析了此次演习向巴基斯坦和中国传递的战略威慑信号。“三叉戟”演习与以往三军联合演习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进攻性导向”,其目标不再是静态防御或常规协同作战,而是开展快速、高强度的进攻行动,以在物理、数字和认知领域构建一体化作战模式,确保印度在冲突中占据优势。这一演习所释放的战略信号清晰明确:若威慑失败,印度能够发起“可控的”多域进攻行动。对于巴基斯坦而言,这一信号凸显出印度持续发展的多域作战模式,足以抵消巴方的“核讹诈”。在此次演习中,印军专门演练了在严格管控冲突升级的情况下,开展“有限进攻”行动的可行性。印度的主动防御能力和分层防空系统能够在抵消巴方“核导弹威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主动打击敌方资产的实力。对于中国而言,此次演习彰显了印度在统一作战框架下,将太空、网络及电子战等领域有效整合的实战能力。演习期间,印度空军宣布将同步在与中国、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接壤的东北部地区,举行名为“东部猛烈突袭”(Poorvi Prachand Prahar)的大规模三军联合军事演习。这一举措展现出,即使面临双线作战的复杂战略环境,印度依然具备跨战区作战的能力。
随后,作者结合“三叉戟”演习,分析了印度的国防战略转型。他指出,“三叉戟”演习反映了印度国防战略的稳步演进,从传统“被动防御”模式,即遭受挑衅后迅速动员,转向“先发制人”的多域作战模式。这一新型作战模式聚焦三大关键维度:压缩作战周期、整合“非动能行动”(non-kinetic action)以及管控冲突升级。正如“三叉戟”演习所呈现的,这种“先发制人”并非不计后果的盲目“进攻”,而是在掌握冲突主动权的同时,压缩对手的作战选择空间,确保印度在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时,能够“精确、可控且合法”地采取行动。此外,该模式高度依赖于军官强大的指挥与控制能力。此次演习中测试的新型国产人工智能辅助系统,通过融合多源数据生成实时作战态势图,着力缩短决策延迟,助力决策者形成快于对手的反应优势,为这一战略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最后,作者总结道,“三叉戟”演习标志着印度正式迈入技术威慑阶段。如今衡量印度国防实力的标准,已不仅限于武器装备数量,而是更侧重于多域作战整合能力、战略决策速度与战略自主性。为人工智能、太空战和信息战时代所设计的新型作战架构正在取代传统作战模式。“三叉戟2025”演习并非是一次普通的三军联合演练,而是印度新型作战模式的预演。在演习过程中,外界得以一窥“先发制人”作战模式的核心特点,即快速、跨领域、精准且可控。对于作战对手而言,此次演习是一次明确的“警告”;对合作伙伴来说,这是一种稳定的安全信号;对印度自身而言,这是一则战略宣告,即印度已具备实际对外威慑的能力。至此,印度的“被动防御”时代彻底结束,“先发制人”的全新阶段已然开启。
(审校:畅爽 编辑:田鑫)
原文于11月7日发表于《第一邮报》
上一主题: 港口与地缘政治:以中印在孟加拉湾竞争为例
下一主题: 印度与英国:在全球不确定性中构建韧性伙伴关系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