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含睿译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印中关系呈“正弦曲线状”。两国关系既经历过低迷时期,也经历过稳定时期。梵门阁中国与印度国家安全研究特聘研究员纳拉辛汉中将撰文对印度与中国近期关系进行了展望。他认为印中关系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其一,印中是邻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其二,印度在一些关键领域依赖中国,例如电力和电信设备、太阳能电池板、制药行业的活性药物成分、电动汽车磁体所需的稀土、电子元件等。他认为,这种结构性依赖导致印度在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000亿美元,并预计2025年仍将维持在这一水平。
作者认为,印度和中国可以采取多项措施来改善双边关系,不过,这些措施附带四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维护实际控制线沿线的和平与安宁。印度并非寻求立即彻底解决边界问题,而是希望得到保证,即不会有人试图改变实际控制线的现状,并能够维持和平与安宁。这始终是改善双边关系的先决条件。第二,必须遵循“三个相互”,即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和相互利益。第三,必须为希望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印度公司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第四,两国应维护彼此平等的安全。如果这些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可以采取若干措施来改善双边关系。这些措施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政治对话和战略沟通。即便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举行最高级别的会晤,也可以在其他高级别层面进行对话。例如,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印中之间已建立了15个以上的对话机制,现在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机制。2015年莫迪总理访华期间,双方建立了部长级会晤机制,可以恢复这一机制,即便以有限或可控的方式重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局势。印中两国军事总部之间的热线早已被纳入议程,但因礼宾问题而长期停滞,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在东拉达克、希普基拉山口、乃堆拉山口、布姆拉山口和基比图山口等地,对立双方的部队之间都已开通了热线,这些热线在紧急情况下非常有用,有助于改善合作。印中两国可以继续推进增加实际控制线沿线边境人员会晤地点数量的进程。2025年8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印度期间,双方同意在其他地区建立类似东拉达克地区的高级别军事指挥官会晤机制,这一承诺需要落实到位。
其次,要加强发展伙伴关系。在此伙伴关系框架下,双方可以共同努力减少双边贸易和投资壁垒。两国政府可以加强在医药、信息技术、旅游、纺织品和农产品等特定领域的贸易合作,应采取措施,通过在特定领域开展合作来缓解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局面。双方一直在探讨如何结合印度和中国各自的软件和硬件优势,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旅游、电影、医疗保健和物流领域的贸易也可以得到加强。2010年重组的印中经济联合小组可以得到更充分地利用,两国可以共同努力,在它们同为成员的《亚太贸易协定》框架下逐步降低关税,该协定规定了优惠待遇。在新冠疫情爆发前,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NITI Aayog)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2010年以来定期举行战略经济对话,对话地点在印度和中国之间轮流进行,这一对话可以重启。尽管中国社交媒体上存在反对向印度转让技术或提供制造业援助的声音,但若中国能够参与‘印度制造’倡议,仍将有利于改善印中关系。
第三,要促进文化和民间交流。自2006年以来,两国曾开展青年交流项目,每年有200名青年互访,这项计划必须重启。此外,双方此前已达成共识,省级和友好城市伙伴关系可以重新启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过几届的印中智库论坛也可以重新激活。此前双方已就由印度外交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持的高级别媒体论坛达成一致,并举行过几次会议,但之后便停止了,恢复这些联系是切实可行的。
第四,要开展跨部门合作。中国曾与尼泊尔分享汛期水文数据,但萨特卢杰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数据共享协议已到期。在王毅外长访问期间,双方同意中国将基于人道主义原则提供这些数据,但不再像以前那样定期提供,这些情况也需要重新审视。此前已达成共识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合作,如今却演变为竞争。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后,恢复纳图拉山口、希普基拉山口和里普列克山口暂停的边境贸易,将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举措。
第五,要共同塑造区域和全球议程。印度和中国在一些世界观上有着共同之处,可以就国际和平、安全与发展进行磋商,并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那样,共同制定区域和全球议程及成果。危机之后,尽管两国经济增速差距扩大,但总体经济实力却呈现出逐渐趋于平衡的态势。双方在2015年曾就推动经济实力平衡达成一致,但这一目标此后被搁置。印中两国可以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框架内进行协调与合作。建立世贸组织双边磋商机制也曾提上日程,印中两国都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在这方面存在共识。两国都认为联合国需要进行严肃的改革,中国也表示支持印度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 。
最后,要落实非正式峰会的成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开展合作,是印中两国共同的目标,不仅为了自身利益,也为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利益。另一个合作领域是数字赋能,即赋予个人和社区技能、工具和知识,使其能够利用数字技术造福个人、经济和社会。印度和中国在这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但可以寻求共同点。在马哈巴利普拉姆峰会上,印中两国同意建立一个学院,研究马哈巴利普拉姆与福建、阿旃陀石窟与敦煌以及海上关系之间的联系,这一想法可以付诸实施,高级别经贸合作也可以启动。印中两国有很多途径可以改善关系,如果能够克服这些障碍,那么这两个亚洲大国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走到一起。
(审校:畅爽 编辑:田鑫)
原文于11月13日发表于《梵门阁》
上一主题: 印度与英国:在全球不确定性中构建韧性伙伴关系
下一主题: 没有了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