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爽译评
8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天津迎宾馆会见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印度总理莫迪。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期,印度总理莫迪赴天津出席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峰会,七年来首次访华。峰会期间,莫迪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亮相,展现出一种多极力量团结协作的景象,似乎意在使特朗普政府感到不安。印度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沙希·塔鲁尔锐评道,实际上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更为复杂的战略现实,印度必须加以审慎应对。首先,作者指出此次莫迪访华带有重启中印关系的意味,但是中印之间仍然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作者率先肯定了中印领导人会晤取得的成就,包括双方同意恢复直航、印度香客赴中国西藏神山圣湖朝圣、双方领导人握手合影,两个亚洲大国间似乎即将开启和平合作的新阶段。但作者对于中印关系彻底回暖持怀疑态度。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彻底击碎了两国早期建立良好关系的希望。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通过主动外交接触,开启了两国关系的一段相对平静期。然而在过去十年间,中印关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2013年天南河谷“帐篷对峙”、2014年典角对峙、2017年洞朗对峙,边境冲突频频发生。着眼当下,中印边境争端悬而未决,中国在实控线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在继续。与此同时,中巴关系日益深化,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效显著、中国不断给予巴基斯坦军事援助及外交支持。作者表示,这一态势进一步凸显了印度战略的脆弱性。在经贸领域,印度对华存在严重贸易逆差,在电子产品、医药、稀土等领域高度依赖中国。印度信息技术公司和服务供应商难以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却主导着印度的供应链体系。作者认为,迄今为止印度呼吁经济互惠的诉求收效甚微,任何峰会都难以掩盖中印关系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裂痕。在上合组织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龙象共舞”的愿景,而莫迪则再次强调,双方需维护边境和平,并构建更公平的贸易关系。此外,莫迪还重申了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对以及反恐问题的立场。在国际社会,印度与中国的愿景也存在差异。中国正推动构建一种“替代性”的全球秩序,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提出在人工智能、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推进合作倡议,旨在降低对西方的依赖。对于因制裁而陷入孤立的俄罗斯而言,这相当于一条地缘政治“生命线”。但印度仅将上合组织视为开展区域合作的实用平台,以及彰显自身战略自主的舞台,印度无意放弃与美国长期建立的合作关系。其次,相较于中印关系,作者高度肯定了印美关系的韧性。过去二十年以来,印美共同构建起涵盖防务协同、情报共享、反恐合作及海上安全等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印度还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组建“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携手维持印太地区力量平衡。此外,美国是印度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关键合作伙伴,也是从半导体到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的投资来源。美国更是印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这一点从两国间4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顺差中可见一斑。尽管印美关系无疑存在紧张态势,美国高级官员曾将印度与中国、俄罗斯一同列为全球贸易中的“不良行为者”,特朗普政府还对印度商品加征50%的关税。作者认为,印美双边贸易争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而且目前相关谈判已在推进中。归根结底,印美合作的逻辑并非基于短期交易,而是具有结构性基础。尽管当前两国关系遇冷,但在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遏制中国这两大议题上仍拥有共同利益。作者指出,莫迪此次访华能够防止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但实现真正“解冻”的障碍依然艰巨。无论背后具有多么强烈的政治意愿,中印之间的地缘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实力不均衡等问题,都难以通过外交手段轻易化解。最后,作者总结道,印度领导人在处理大国关系时必须牢记,战略自主并非在大国之间摇摆不定,而是要打造一个能让印度自主追求自身利益、不被其他大国议程裹挟的空间。一方面,防止与中国局势升级,不应意味着陷入“伙伴关系”的幻象。另一方面,与美国进行坚定谈判,也不应让分歧破坏双方在结构性契合领域的合作。印度外交政策不应被上合组织峰会的表面风光所左右,而应立足战略利益的实质。巨龙或许会伸出友好之手,但利爪依然可见;雄鹰或许会有羽翼不整之时,但翅膀仍能提供助力。作者强调,印度与二者相处,不仅需要平衡的智慧,更需要着眼未来的远见卓识。
(审校:张含睿 编辑:田鑫)
原文于10月3日发布于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
上一主题: 印度与亚洲再平衡
下一主题: 重振全球南方信誉恰逢其时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