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爽译评

7月1日,印外长苏杰生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举行会谈。
(图片来源:外交政策)
近日,印度著名战略家拉贾·莫汉新书《印度与亚洲再平衡》(India and the Rebalancing of Asia)出版。拉贾·莫汉在书中指出,亚洲地缘政治新格局的特征之一是印度重返“中心”舞台,但印度在迈向大国地位的道路上仍然面临许多障碍。
首先,作者回溯历史,梳理印度在亚洲地缘政治格局中地位的演变。殖民统治时期,英属印度大规模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冲突,在塑造地区安全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独立后的印度,以“不结盟”和反冷战为名,刻意回避此类安全行动,导致印度在亚洲逐渐被边缘化。冷战结束后,印度开始摆脱这些主导印度政界近半个世纪的理念。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开放,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开始回升。到21世纪20年代末,印度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印度的经济转型伴随着国防开支的不断增长,2024年印度成为世界第六大军费开支国,拥有世界第三大武装部队。整体而言,21 世纪以来,印度的科技实力也快速提升,尤其在新兴数字技术及相关领域成果显著。曾一度处于相对下滑态势的印度综合国力,在21世纪初开始实现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双重维度的增长。然而,仅凭国家实力提升难以成为一个大国。二战后的德国与日本便是典型例证,两国虽具备强大实力,却受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及“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中次级伙伴地位”的制约。作者认为,相较于德国和日本,印度的不同之处在于渴望成为世界强国,印度国家实力增长的同时也在逐步摒弃“不结盟”这一具有束缚性的意识形态。因此,印度拥有雄厚的物质实力和全新的政治意愿,地处亚洲中心和印度洋腹地,对于平衡地区力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印太”概念的提出旨在将印度重新置于亚洲地缘政治的核心地位。
其次,作者指出,随着印度在亚洲相对地位的提升,亚洲整体政治经济环境正在经历迅速变革。中美竞争与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矛盾相互交织,共同为亚洲地缘政治新格局奠定了基调。特朗普重返白宫使得这两组矛盾的演变轨迹更趋复杂。在经贸领域,特朗普对包括“四方安全对话”伙伴在内的多数国家征收了高额关税。在安全领域,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同盟关系的怀疑态度愈发强烈,或将对区域秩序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特朗普第二任期也为印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变数。在今年5月印巴短暂军事冲突期间,美国并未向印度提供支持,重新引发了印度对于美国是否会让巴基斯坦在印美关系中获得话语权的担忧。此外,鉴于美国国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以及特朗普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性重塑,如果美国对于亚洲的长期承诺存在不确定性,印度将需要采取更多措施确保美国留在亚洲,继续有效地维护亚洲和“印太”地区的安全。与此同时,印度也在为对冲“美国退出亚洲”或“美中达成重大妥协”的潜在风险做好准备。一方面,印度更倾向于缓和中印关系并重启政治对话。另一方面,印度重新重视并维护与俄罗斯的关系。作者认为,随着印度自身国力的不断增强,未来几年印度将会更加从容地应对大国关系变动。
最后,作者表示,印度是否是亚洲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关键在于印度将如何应对以下五大挑战。一是如何为亚洲和平稳定贡献力量。印度能否成为可靠的“净安全提供者”取决于自身的军事实力。目前印度是亚洲军事规模第二大、国防开支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中国),拥有庞大的国防工业基础,近年来军事外交也日趋活跃。然而,印度对地区安全的实际影响力远未达到其预期。二是如何深化地区经济一体化与技术合作。尽管印度经济增速加快,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但与中国相比“黯然失色”。印度选择与“中国主导的地区经济及技术一体化进程”保持距离,并进一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三是如何参与亚洲地区机制建设。参与地区机制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印度通过“东向政策”重新融入亚洲的关键举措。当前印度与东亚与东南亚的外交接触已取得显著成效,除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外,印度现已加入所有主要的亚洲地区机制。同时,印度也参与了东盟主导下的多个地区机制。然而,实际上印度在其中的影响力并不显著。四是如何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印度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紧张关系持续存在,与其他邻国的关系冷暖交替。作者指出,印度难以稳定与南亚邻国的关系,为外部势力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五是如何平衡印度国内政治取向对于印度地区参与的影响。作者表示,印度国内日益升温的极端民族主义及其向海外侨民群体的扩散,在多宗教、多文化的亚洲地区引发了负面反响。因此,印度若想在亚洲及更广泛的地区扩大影响力,遏制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与排外情绪,理应成为其首要任务之一。
(审校:杨鑫钰 编辑:田鑫)
原文于9月26日发表于《外交政策》官网
上一主题: 不稳定中的稳定:印度与斯里兰卡关系的发展前景
下一主题: 印度的战略平衡之术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