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钰译评
2025年5月,印商工部长戈亚尔在布鲁塞尔会见欧盟贸易专员马罗斯·塞夫科维奇。
(图片来源:印度教徒报)
自2004年印度与欧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印欧自由贸易协定(FTA)长期陷入低迷状态,2025年7月初该协定获得了新的进展。双方表示最后一轮自贸协定谈判将于2025年9月举行,并努力争取在2025年底前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对此,印度浦那共生国际大学学者Vignayaa RR撰文分析了印欧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发展历程、对双方的战略意义,并展望未来印欧经济伙伴关系的发展路径。她指出,近年来印欧自贸协定谈判恰逢地缘政治格局发生转变的“关键窗口期”,其意义已超越传统贸易范畴,折射出双方的战略利益趋同。
首先,作者回溯了印度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历程。印度与欧盟的关系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初,印度是最早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历经多年发展,印度与欧盟于2004年正式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于2007年启动双边自由贸易与投资谈判,但这一谈判于2013年因市场准入分歧中断。经过八年停滞,双方于2022年6月重启谈判,致力于达成一项全面自由贸易协定。近些年,印度与欧盟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欧盟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印度是欧盟的第九大贸易伙伴。2023-24财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374.1亿美元。鉴于此,双方均有意在2022年重启谈判后尽快达成贸易协定。目前印欧自由贸易谈判涵盖23个议题,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SPS)等。庞大的双边贸易额凸显出双方建立稳固贸易关系的必要性与相互依存性。自2023年初印度失去欧盟普惠制(GSP)优惠关税待遇后,印度仅根据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与欧盟进行贸易。与此同时,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越南等印度的经济“竞争对手”仍享有欧盟的优惠关税。因此,达成全面 FTA将为印度提供与上述国家竞争的优势。截至目前,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与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事务的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Maros Sefcovic)已举行多次会晤,旨在加速谈判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已于2024年3月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国家,如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瑞士达成协议,并正推进与英国的贸易谈判。2025 年 2 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多数欧委会成员对印度进行了里程碑式的访问。访问期间,冯德莱恩强调印欧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并将此伙伴关系定位为“本世纪的决定性关系”。
其次,作者分析了印欧自由贸易协定对双方的战略意义。她指出,此时签署FTA对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缓解双方因全球经济局势不稳定带来的经济脆弱性。随着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出台和中国在全球经济影响力的日益增长,中美两国扮演着“贸易破坏者”的角色,世界贸易组织(WTO)建立的多边贸易体系及其“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RBO)正受到这些国家的“威胁”。因此,印度和欧盟亟需重拾互利互惠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对欧盟而言,印度是其实现降低经济安全风险、减少对中国“依赖”目标的重要合作伙伴。该自由贸易协定如若达成,将成为欧盟与新兴经济体缔结的首个自贸协定,有助于增强欧盟在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对印度来说,欧盟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和主要的外资来源地,该协定将为印度提供进入欧洲单一市场(Single Market)的渠道。欧洲公司对印投资,也可增强印度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优势,助力印度实现其经济战略目标。作者指出,目前印度寻求与西方国家建立有韧性的供应链网络,印度企业正在成衣、药品、钢铁、石油产品和电机等优势产业寻求新的市场准入机遇。该协定将助推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计划,并推动印度成为“印太地区领导者”,以“抗衡”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重要影响力。此外,作者还强调,欧盟和印度都奉行战略自主原则,体现了双方在自由贸易协定问题上的战略趋同。贸易、投资和供应链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而自贸协定便是将其进行嵌合的重要一环。根据雅克·德洛尔研究所和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分析,若双方最终未能达成自贸协定,印度和欧盟都将承受巨大损失。研究显示,2021年欧盟的贸易依存度为43%,而印度为46%,表明双方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均高于美国和中国。双方若成功缔结自贸协定,将极大重塑全球地缘经济格局。
再次,作者分析了当前印欧自贸协定谈判的焦点与分歧。她指出,双方在谈判中都重视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问题,这是印欧达成全面自贸协定的核心议题。谈判框架围绕三大主要领域展开,即贸易、投资和产地标识。其谈判的主要障碍集中在投资保护、农产品以及关税等问题上。目前印度与欧盟基本达成共识的领域包括知识产权、原产地规则、卫生与植物检疫标准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欧盟正寻求在上述共识的基础上,大幅削减汽车、医疗器械、葡萄酒、肉类和家禽等产品进入印度市场的关税。随着部分议题取得进展,自贸协定谈判的步伐正在加快。然而,几个核心领域的分歧仍是谈判的难点。对印度而言,出于保护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计的考量,乳制品和部分农产品已被列为谈判“禁区”。与此同时,印度坚持要求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中的“自然人移动”条款纳入谈判,放宽印度专业人员进入欧洲劳动力市场的限制,这与欧盟立场存在差异。另一主要障碍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该机制拟根据进口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征收关税。该机制可能对印度生产水泥、化肥、钢铁等产品的高碳排放重工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解决非关税贸易壁垒方面,作者认为,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EU-Mercosur)自贸协定可为印欧谈判提供有益借鉴,2022年建立的印欧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也有助于推动双方相关行业的谈判。
随后,作者为推动印欧自贸协定,解决双方分歧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一,为抵消自贸协定导致的关税收入损失,印度应就分阶段实施关税自由化问题与欧盟进行谈判,并设定保障条款,允许印度政府在特定产品,如钢铁、化学品和纺织品等面临进口激增,损害印度国内产业时,可以灵活恢复关税。第二,提升谈判能力与代表性。印度应加强谈判团队能力建设,邀请更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专家和利益相关方。第三,增强产业竞争力。印度可通过其“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来弥补自贸协定的负面影响,该计划旨在提升本土制造业竞争力、吸引外资并支持中小微企业(MSMEs)发展。第四,促进技术合作与转让。双方应在自贸协定中增加关于双边技术合作的内容,促成更大规模的知识产权转让。例如,2025年2月,印度与法国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就体现出双方对维护安全可靠数字技术与构建可信人工智能系统的共同承诺,此类技术合作可应用于促进供应链多元化和贸易合作。第五,维护发展权益。鉴于WTO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自贸协定中应实施“不对称”的关税自由化措施,即欧盟需做出更大让步以关切印度的发展权益。第六,构建面向未来的贸易架构。为实现印度在贸易领域的战略目标,即达成《战略管理及算法再平衡条约》(Strategically Managed, Algorithmically Rebalanced Treaties),缔结自贸协定至关重要。这类协定能为印度建立新贸易架构提供蓝图,即构建一种动态的前瞻性架构。
最后,作者总结道,印度与欧盟之间的友谊确实“非同寻常”,这与印度成为“世界之友”的长期愿景相契合。印度和欧盟正在探索的合作领域还包括为“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提供助力,以及推进双边防务伙伴关系协议等。
(审校:畅爽 编辑:田鑫)
原文于7月16日发表于印度辨喜国际基金会
上一主题: 印中经济关系相互依存还是脱钩?
下一主题: 印度的世界观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