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力求在南盟失败之处取得成功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2日 浏览量:83

张含睿译评

640 (4)

424日,第六届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峰会在曼谷举行。

(图片来源:ORF)


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衰落的背景下,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日益成为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载体。在曼谷举行的第六届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峰会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该组织首个长期战略报告《曼谷愿景2030》,并签署了关于海上互联互通和安全合作的新协议。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研究员Soumya Bhowmick认为,与南盟一样,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面临的真正考验在于,该组织如何应对该地区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

首先,作者简要回顾了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建立的历史。2014年南盟因印巴跨境恐怖主义矛盾陷入瘫痪后,该组织实质上已停摆。20244月在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爆发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地区不信任,重创了南盟复兴前景。2019年印度总理莫迪开启第二任期时,邀请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领导人出席就职典礼,与此前首任期邀请南盟领导人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释放出明确的战略转向信号。这一调整也与印度更广泛的东向行动政策相契合。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涵盖五个南亚和两个东南亚国家,天然成为该战略的关键平台。印度近年来在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的复兴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推动了该组织的制度化进程,并巩固了该组织在区域互联互通、贸易和安全方面的合作。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成立于1997年,最初二十年发展缓慢,协调性有限,峰会机制亦不健全。早期技术合作分散,直到最近才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组织架构。这种情况在2022年科伦坡峰会上得到了改变,此次峰会通过了《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宪章》,明确了该组织的战略目标和运行机制。 

 其次,作者分析了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在地区贸易一体化和海上互联互通方面的作用。经济一体化是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的核心任务,曼谷峰会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由于政治意愿不足、海关协调不力、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价值链欠发达,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成员国间的内部贸易仍然低迷,约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6%。尽管自2004年以来,经过多年的谈判,并进行了超过20轮会谈,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自由贸易协定(FTA)仍然难以达成,谈判进展多次因关税差异、价值链整合不足及小国利益分配争议而停滞。在此背景下,泰国总理佩通坦·钦那瓦在曼谷峰会期间敦促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以释放该地区的贸易潜力,并强调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成员国应进一步扩大贸易往来。孟加拉国首席顾问尤努斯在峰会期间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的会晤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呼吁,并强调希望印度能够帮助打破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僵局。全球保护主义趋势使这一优先事项变得更加紧迫。此次峰会还在海上运输合作协定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协定建立了跨孟加拉湾航运框架,以减少物流障碍与成本。两国加强海上互联互通旨在与印度-缅甸-泰国三边公路等陆上走廊项目形成互补,使所有成员国从中受益。具体而言,印度可依托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构建东北部偏远邦区与孟加拉国、缅甸、泰国的多维联通网络,从而加速其东北部偏远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内陆国家尼泊尔、不丹将通过互联互通项目获得更便捷的港口准入通道及区域市场准入机会;沿海国家孟加拉国与斯里兰卡则有望通过高效的海上通道建设实现贸易增量;作为积极拓展西向合作的东盟成员国,泰国正将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打造为贯通南亚消费市场的重要门户,并借此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最后,作者指出,成员国间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矛盾是构成实质性突破的掣肘。地区自贸协定谈判的长期停滞,深刻暴露出将政治共识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障碍。多个跨境基建项目因资金链断裂和行政审批程序冗长而延期,成员国需在资源调配、技术标准统一及履约监管等环节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将政策承诺转化为可量化的合作成果。相较于南盟庞大却繁琐的制度设计,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应聚焦直接影响贸易流通与区域互联互通的非传统安全领域,通过构建抗风险韧性基础设施网络,深化跨境治理机制改革。BIMSTEC的未来之路取决于如何将峰会层面的意愿转化为项目层面的成果。未来几年将揭示该组织是将其愿景制度化,还是仍陷于峰会外交的泥潭。


审校:杨鑫钰 编辑:田鑫


原文于621日发表于《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

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bimstec-seeks-to-succeed-where-saarc-failed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