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睿译评
(图片来源:辨喜基金会)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发生恶性袭击事件,再次将印度推入复杂的地区紧张局势和国际外交的漩涡。印度辨喜国际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阿努拉格·比森(Anurag Bisen)撰文指出,尽管印度迅速以“朱砂行动”展开军事反击打击多个跨境恐怖基础设施,但随后所谓由美国斡旋的停火协议,却引发了人们对印度战略选择及其国际伙伴可靠性的质疑。
首先,作者回顾了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和事后的停火争议。作者认为“帕哈尔加姆大屠杀”是“近年来巴基斯坦支持的印度境内最致命的恐怖袭击之一”。此前,帕坦科特(2016年)、乌里(2016年)和普尔瓦马(2019年)等事件已多次印证跨境恐怖主义对印度国家安全的系统性威胁。作为直接回应,印度军方发起“朱砂行动”,以定点清除战术摧毁巴方境内多处恐怖训练营地,展现其军事打击能力的升级与反恐决心的强化。然而,这场迅速而精准的军事行动尚未彻底瓦解恐怖网络,美国便宣布促成印巴停火,使印度陷入战略被动。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其调解推动了停火,但印度官方明确否认第三方介入,强调停火是“基于巴基斯坦军事行动司令部主动求和”的单方面决策,这一表态折射出印度对主权独立性的坚持。这并非美方首次将自己描绘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和平缔造者,这种错误的对等关系一直存在,而忽视了巴基斯坦作为“侵略者”的角色。美国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打击恐怖主义的主权民主国家与一个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之间的中立仲裁者。这种在双边争端中将印度和巴基斯坦视为平等的模式,损害了印度“合法的反恐立场”,更削弱了国际社会对巴基斯坦的施压力度。这也凸显了一种反复出现的模式,即美国敦促两国保持克制,即使在挑衅行为不对称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种立场忽视了地区动态的细微差别、印度安全关切的复杂性,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几乎所有国家实力和治理机制指标上的巨大差距。
其次,作者指出,帕哈尔加姆事件撕开了美国“印太伙伴”承诺的虚饰,印度应基于以下事实重新评估其战略联盟。特朗普政府虽在战略层面强调对印合作,但在具体危机中仍延续“呼吁双方克制”的陈旧剧本。美国仍狭隘地以管控冲突的眼光看待南亚次大陆,而非着眼于当地的现实。印度必须注意这种矛盾心态,尤其是在它正被美国视为印太战略关键支柱国家之际。这种矛盾折射出美国地缘战略的功利本质:从南越溃败到阿富汗撤军,从伊拉克真空到叙利亚库尔德人遭弃,美国盟友政策始终以自身利益为转移,鲜少顾及伙伴安全,往往徒留混乱和被背叛的盟友。对印度而言,过度依赖此类“权宜型盟友”可能损害其战略自主性,尤其在印太格局加速重塑的当下,这种风险愈发不可忽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与以色列的坚定立场。俄总统普京谴责帕哈尔加姆袭击为“反人类罪行”,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称其为“野蛮行径”,两国均通过实质性合作支持印度反恐。这些国家一贯通过外交和国防合作支持印度的反恐努力。美国仍然是印度重要的合作伙伴,但印度必须认识到,与一个持续在印巴之间保持平衡的强国过于紧密地结盟存在局限性。美国的战略考量始终将平衡置于正义之上。印度必须确保此类关系不会损害其核心安全利益。相比之下,印度与俄罗斯、以色列、法国甚至日本等国家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这些国家毫不含糊地尊重印度的主权,为其提供了更可靠的外交基础。
最后,作者认为“印度以优势地位接受停火”,明确表明了其专注终结恐怖主义,而非发动战争。印度不能被动应对,而必须积极主动施加战略压力,要求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承担责任,并与那些在原则问题上为印度提供坚实支持而非仅看重印度市场的伙伴结盟。作者指出,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在全球评估中被并列评价的时代必须终结,而印度必须成为终结这一时代的人。只有如此,印度才能以自信和韧性应对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
(审核:畅爽 编辑:杨倩)
原文于5月16日发布于印度辨喜国际基金会
上一主题: “朱砂行动”的特点、内容和结果
下一主题: 孟加拉国在印巴冲突中的审慎外交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