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恐怖主义: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治理失效的深层症结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2日 浏览量:1879

杨鑫钰译评

auto_2658.jpg

(图片来源:SAARC官网)


1985年成立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为宗旨,但该组织已深陷治理失效困境逾十年。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召开的18次峰会中,最近一次竟要追溯至2014年,代表着该区域协作机制长达十一年的运转停滞。跨境恐怖主义与某些国家纵容的极端主义长期阻碍南盟发展,但这仅是南盟发展受阻的表层因素。近年来,孟加拉国和尼泊尔致力于重振南盟,改善其治理失效的现状,但并未取得明显进展。针对这一结构性困境,孟加拉国班加班杜·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数字大学(Bangabandhu Sheikh Mujibur Rahman Digital University)政治科学系助理教授穆赫德·哈德(Mohd Haque)撰文剖析了南盟治理失效的深层症结。

首先,作者分析了印巴地缘政治博弈对南盟的影响。作者指出,南盟成立之初发展十分顺利,并以欧盟为蓝本,成功推进了南盟自由贸易区(SAFTA)的建设。然而,成员国间尤其是印巴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露,两国围绕着克什米尔主权等历史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相互猜疑,直接阻碍了南盟的正常运作。2016年印控克什米尔乌里军事基地恐袭事件更使矛盾升级。印度认定巴方庇护的武装组织制造袭击,继而联合多国抵制原定巴基斯坦举办的南盟峰会,并确立了恐怖主义与对话不能共存的原则。2024年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执政后,一直努力重振南盟并寻求印度的支持,但印度政府却对其进行多次施压。2025216日,孟加拉国临时政府外交事务顾问图希德和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马斯喀特举行双边会晤期间,苏杰生敦促孟加拉国停止为巴基斯坦辩护,并警告任何将恐怖主义正常化的区域合作都不具合法性221日,在印度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斯瓦尔再次强调,孟加拉国应避免将恐怖主义正常化,并重申了印度关于重振南盟的立场,即恐怖主义和对话不能共存。部分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在恐怖主义和巴基斯坦问题上的不妥协立场,暗含巩固其地区主导权的战略考量。

其次,作者指出,南盟的多边经济合作受阻是导致该组织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因素。南盟自成立以来,将区域经济整合视作区域稳定与发展的基石。2006年,南盟自由贸易区成立,旨在通过促进区域贸易、便利投资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然而,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并未取得重大进展。究其根源,成员国间悬殊的经济发展构成基础性制约,阻碍了区域内有效经济合作。同时,印度凭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主导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而南亚地区弱势经济体,如不丹和尼泊尔,在贸易往来、跨境投资及能源供给等方面对印形成深度依附,使得区域内形成了不对称经济依赖状态,严重阻碍了南盟致力于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想。

随后,作者分析了南亚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对南盟的影响。他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对南亚地区进行关键基础设施战略投资,已显著改变了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指出,中国的目标并不是恢复南盟组织,而是采用制度性替代策略,以发展的名义建立一个区域排印联盟。面对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印度则相应成立了一个地区联盟机制,即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并将南盟边缘化。这一举措承载着印度三重战略考量。第一,印度希望在南亚地区孤立巴基斯坦。第二,印度希望把BIMSTEC建设成一个区域贸易联盟,以强化印度的地区主导地位。第三,印度希望通过BIMSTEC削弱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区域地缘政治格局,南盟成员国也重新调整了其国家优先事项,追求更加务实的外交战略,加强双边和有选择性的多边合作,放弃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最后,作者总结道,尽管恐怖主义经常被认为是导致南盟治理失效的主要原因,但这仅是表象。印巴地缘政治博弈引发的治理赤字、区域内经济发展悬殊导致的结构性失衡以及区域大国竞争诱发的集体行动困境共同导致该机制治理逐渐失效。对此,作者指出,孟加拉国如果想要重振南盟,则需消除印巴之间长期存在的敌意和地缘政治冲突;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促进经济一体化;大力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区域投资;通过治理透明化和有效的行政改革来制定可靠的制度规范。此外,最重要的是,南盟成员国需通过使用数字技术、二轨外交、文化交流和强大的政治意愿来实现公平发展的承诺,从而帮助该组织焕发新的活力。 

 

(审校: 张含睿 编辑: 杨倩)

 

原文31日发表于《外交学人》

https://thediplomat.com/2025/03/beyond-terrorism-a-brief-history-of-saarcs-failures/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