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染译评
(图片来源:PTI)
9月9日,印度与海合会国家在利雅得举行了首届战略对话部长级会议,将这一酝酿已久的对话机制最终落实,表明了双方对印度-海合会伙伴关系的高度重视。在此次会议间隙,印度外长苏杰生还分别与阿联酋、卡塔尔、沙特、巴林、阿曼、科威特等国外长举行双边会晤。结合以上情况,印度前驻利比亚大使阿尼尔·特里古尼亚特(Anil Trigunayat)梳理了印度与海合会国家现有的合作内容,并对此次会议的成果进行了分析。
首先,特里古尼亚特指出,在过去十年中,莫迪总理的“东向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取得了巨大成功,印度与西亚国家的关系从单纯的贸易联系转变为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石油资源丰富的海合会国家已成为西亚地缘政治的力量支点。部分海合会国家将本国最高级别的平民荣誉授予印度国家领导人,以显示双方关系的重要性。特里古尼亚特指出,除了印度与海合会国家双边关系的拓展,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模式同样重要,这一点从 I2U2即所谓的“西亚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成立中可窥一二。随后,在新德里举行的G20峰会期间,印度邀请埃及、阿曼和阿联酋等国领导人作为特别嘉宾,并提出了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这是加强连通性和创造繁荣走廊的另一项战略举措。由于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持续冲突,上述举措可能受到了一些影响。但特里古尼亚特认为,随着印度与海合会国家之间战略对话的启动,考虑到双方合作的发展轨迹,未来对话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到峰会级别。
其次,特里古尼亚特分析了印度与海合会国家的主要合作领域。他指出,海合会国家是印度在能源安全、粮食和化肥安全、海上安全的重要合作伙伴和主要劳务输出国,具有独特的合作优势。印度平均每年收到来自海合会国家的侨汇多达450-500亿美元,为本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苏杰生在会议上发言时强调,“此次会议不仅提供了回顾双方成就的机会,也提供一个规划影响深远的未来道路的绝佳机会。有很多方法可以理解印度-海合会国家的伙伴关系,其中“民间交往、繁荣和进步”是主要因素。海湾地区在当代地缘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一个因冲突和紧张局势而两极分化的世界,双方共同致力于全球和平、安全与稳定。特里古尼亚特指出,除此之外,贸易和投资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边贸易额超过1740亿美元,约占海合会国家贸易总额的11%。近年来,双方战略投资水平较高,在朝阳产业和高科技领域也做出了更多投入。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布达维也强调,此次对话反映了“双方真诚的共同愿望,即以符合我们各国人民利益的方式加强和发展关系,并加强该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他重申了印度与海湾国家之间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关系,并称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富有成效的合作”的基础上。他指出,此次对话为政治参与和就共同挑战进行磋商提供了有效的机制。
再次,特里古尼亚特对此次战略对话的成果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本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2024-2028年联合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合作框架和领域。据了解,苏杰生在会上分享了他的十点规划,大致包括卫生和医疗保健、农业和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可再生能源、交通和连通性、贸易和投资以及文化和人文关系。消息人士透露,苏杰生还提到了长期悬而未决的印度-海合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认为该谈判可以加速并提早达成。特里古尼亚特认为,如果自贸协定达成,必将使双边贸易额大幅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和海合会现已决定每年举行一次商务会议,以促进双方企业之间的联系。此外,特里古尼亚特指出,民间往来是另一个重点合作领域。随着海合会逐步建立统一的签证和入境政策,海合会国家可以吸引大量印度游客,并从中收获外汇。同时,大约有900万印度人在海合会国家生活和工作。对于印度投资者来说,海合会国家已成为首选。苏杰生特别强调,海外印度人的福利仍然是印度政府的优先事项。通过加强人文交流,重点关注青年互动和共同的文明遗产,将进一步促进这一进程。
最后,特里古尼亚特分析了此次对话对于印度-海合会国家合作的深远意义和可行举措。他指出,由于国际秩序仍在不断变化,外交决策者继续面临更复杂的挑战,因此各方面的政治合作和安全合作对印度和海合会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此外,国防、网络、太空、核能、能源和粮食安全、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合作也需要采取综合方法和增进互信,因为这些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此次战略对话标志着一个重要的开端已经出现,表明印度-海合会国家合作必须通过高层互动、人员交流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特里古尼亚特指出,举办印度-西亚智库年度论坛可以成为推进上述合作趋势的代表性举措,该论坛可以广泛汇集双方不同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学者、相关从业人员,并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对地区合作的理解。
(审校:杨鑫钰 编辑:杨倩)
原文于9月20日发表于辨喜基金会
上一主题: 孟加拉国事态发展引发印度担忧
下一主题: 印度在当今世界的角色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