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或将成为首个非亚太TPP成员国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5日 浏览量:1505

  张佳佳,苏雅文

 

zjj

(图片来源:The Guardian

 

201810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欢迎英国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英国对此积极回应。TPP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多边经济谈判组织,英国若能加入,将成为首个在太平洋均无边境线的TPP成员国,给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和英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

 

一、英国加入TPP的背景及动力

英国自2016年启动脱欧程序以来,开始大力寻找欧盟以外的经贸合作伙伴,加入TPP这一多边经贸协定成为选择之一。20171月,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旋即宣布退出TPP,使得该协定陷入僵局,日本成为该协定的主导国。从历史上看,由于英国和日本相似的地缘政治条件,在1902年两国就缔结过同盟,而现今,两国同样面临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抱团取暖的现实需求,就成为日本邀请英国加入TPP的契机。

对于英国来说,脱欧带来损失和恐慌。脱欧程序启动前,英国和欧盟的贸易额约占英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脱欧给英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将造成恐慌。英国举行脱欧公投之后,在与欧盟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被动。英国在谈判中一直努力寻求其在欧盟市场的利益最大化,但欧盟毫不妥协的态度,使谈判屡屡陷入僵局。因此,英国无正式协议脱欧的风险较高。一旦英国无协议脱欧,将不能享受欧盟的优惠政策,例如脱欧后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关税和贸易壁垒都将提高,这对英国经济是不小的损失。而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更是认为,英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在脱欧完成后会恶化。所以,为了应对明年3月份前有可能发生的无协议脱欧和弥补与欧盟分家带来的疏离感,英国需要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并积极寻求新的贸易合作伙伴和市场,打造新的贸易圈。此时加入TPP,有希望和其他主要经济体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的兴奋或许能缓解脱欧造成损失的焦虑。

对于TPP这一组织来说,美国退出成为英国加入TPP的关键节点。TPP作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部分,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一项自贸协议,它的生效可能会塑造未来亚太、乃至世界范围的多边贸易格局。但美国退出后,对当前亚太地区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一,TPP事实上发生了转型,亚太地区经济新秩序构建再次迎来关键节点,协议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波折。原十二个成员国在谈判初期,TPP就对其做出了诸多限制,但基于对美国主导下TPP的良好发展前景的预测,成员国在协议时做出了妥协和让步,寄希望于协议生效后带来的收益能弥补损失。但美国的退出使TPP面临破裂,其他成员国将无法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积极性受到打击,意见分歧加大,合作的进程明显减缓。其二,美国的退出使TPP谈判造成了暂时性主导权真空,日本成为该协定的主导国并推动 TPP 转向全面且先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作为新版TPP的主导国,日本不得不积极参与协商谈判,促进区域合作的达成,维护11国组成的亚太经济贸易圈,但日本的经济体量和美国相比差距巨大,独木难支,很难填补美国退出之后所造成的主导权真空。在此背景下,英国就成了日本最佳的合作对象。2017年,特雷莎梅在访日时称日本是英国在亚洲的头号伙伴,安倍政府也看重英国是具备全球实力的国家,日英关系再次进入蜜月期。其三,日本欲减小英国脱欧对其海外投资的影响。日本有900多家企业在英国经营,累计投资约1200亿美元,是英国重要的外资来源之一。这些日本企业当初进驻英国,很大程度上是看重英国在欧盟以及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但英国退出欧盟之后,他们不得不重新进行考量。因此,邀请英国加入日本领导的CPTPP,可以使两国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便利。

 

二、英国加入TPP的影响因素

虽然英国加入TPP受到英日两国的推动,而且英国贸易部长利亚姆·福克斯已经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CPTPP成员国展开了非正式洽谈。但是英国能否顺利加入TPP,还受到其能否顺利脱欧、国内政治博弈等一系列利益权衡的影响。

能否顺利脱欧是决定英国是否加入TPP的前提。简言之,英国现在还是欧盟成员国,因此其贸易决策现在还不能与这个大家庭相悖,加入TPP必须在英国退出欧盟关税同盟并能自行设定关税之后才能实现。一方面,目前执政的保守党内部在脱欧问题上依然分歧极大,工党则很有可能对任何打了折扣的脱欧协议投反对票。因此脱欧协议能否在英国议会顺利通过也未可知,甚至连英国的民众调查都显示对政府在脱欧问题上的表现并不满意。另一方面,在欧盟依然抱有惩罚英国的心理影响下,即使英国脱欧已成定局,其与欧盟的谈判过程也会异常艰辛,英国的重心依然放在与欧盟的经贸谈判中,以期获得更多的利益和优惠。因此,在没有解决好脱欧问题,厘清与欧盟错综复杂的关系之前,英国无需也无精力东顾 

加入TPP的利益考量和国内政治博弈是重要影响因素。英国作为传统的资本主义大国,曾一度在亚太地区保持较大的国际影响力。虽然,二战后这种影响力有所降低,但其寻求扩大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的尝试没有中断,如加入亚投行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入TPP,或将成为其重振在亚太地区国际影响力的又一战略支点。但必须注意的是,英国若想加入,需要服从相应的贸易规则,全盘接受11TPP成员国目前取得的谈判成果,放弃自身的一部分利益,但从英国与欧盟的谈判表现看这很难实现。在脱欧谈判进程中,英国和欧盟在分手费、是否留在欧盟统一市场上存在重大分歧,在贸易上英国死守本国利益底线,能争取的利益决不放弃。因此,在加入TPP是否利大于弊还未明晰的情况下,英国不会轻易加入。另外,工党也批评了英国政府对TPP的兴趣,称英国应该把重点放在离本土更近的地方,尤其是英国与欧盟的关键的未来贸易安排。正如影子贸易大臣巴里加德纳所言:当然,TPP可能是有帮助的,但这不是主要大事,目前政府把这个问题搞砸了。

 

三、英国加入TPP的前景展望

虽然英国加入TPP还面临一系列的现实困境,但是依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如果英国克服阻力顺利加入,无疑会对英日双边发展、TPP的顺利推进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英国加入TPP将对英日两国带来积极影响。对英国来说,除了考虑加入TPP这一国际多边经贸协定外,英国也作出了改善与其他重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的努力。加入TPP将是与世界经济中一个庞大且快速增长的群体达成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的一种方式,可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以刺激经济发展,缓冲脱欧带来的负面影响,提振经济发展信心。对日本来说,美国退群后,日本希望通过CPTPP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并在亚太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拉英国入群,一方面能减轻英国脱欧对日本在英企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能巩固TPP协议,加强日本对亚太经贸圈的领导权。

其次,对TPP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根据一般均衡经济模型推估,越多成员加入的自贸协定,所创造出的经济福利效果越大。因此,对TPP协议本身而言,英国的加入有助于促进协议发展、实现协议目标,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同时,TPP吸纳英国这个新成员后,将成为一项跨亚太和欧洲地区的自贸协定,这将是多边贸易合作机制的新实践和范本。对于成员国而言,TPP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成员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与调整,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也会由此受到刺激和促进。不过,根据过去的谈判经验,各成员国的加入也将提出更多不同的诉求,导致谈判进程更加缓慢。因此,英国加入TPP能否达成谈判共识仍然未知。

最后,英国加入TPP将加深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合作。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局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合作共赢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影响着英国的决策,英国加入TPP正是顺应这一趋势,打开亚太与欧洲贸易的新出路。英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具备全球实力的国家,加入TTP将在国际社会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弥补当初盲目脱欧带来的不利影响,甚至扭转美国退群产生的逆全球化势头,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经济秩序。

 

(作者为武汉大学边境与海洋研究院18级博士、国际问题研究院18级硕士)



 

UK May Become the First Non-Asia Pacific TPP Member

 Zhang Jiajia  Su Yawen

On October 5,2018,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said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Financial Times that he welcomed the UK to join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 and the UK responded positively. TPP is an important multilateral economic negotiating organiz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f the UK can join, it will become the first TPP member with no borderline in the Pacific, bringing vitality to the free trad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UK.

.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