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斓鸽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8年3月31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越南河内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GMS)第六次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王毅提到,25年来,次区域六国怀着“共饮一江水、同食一束稻”的朴素情谊,真诚合作、守望相助,携手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不断迈向和平、稳定和繁荣。我们应把握机遇,立足行动,携手开辟次区域发展合作新局面。此外,会议将通过包括《2022区域投资框架》在内的多项成果文件,涉及未来5年次区域重点推进的200多个项目,成果显著,将对今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务实开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就回顾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陆路桥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元文化融合其中,具有极大的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但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为解决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ADB)倡议下,大湄公河次区域6国(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举行首次部长级会议,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自GMS启动以来,在亚洲开发银行和其他捐助方的支持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诸多成果。
一方面,次区域内各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GMS成立的次年区域内各国的GDP增长率,除老挝GDP增长率未达到两位数及缅甸1993年至1997年数据缺失外,其余各国GDP增长率均超过两位数,柬埔寨GDP增长率更高达33.7%。目前,GMS区域内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整体上,平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呈现较强的增长势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历经25年,已成长为亚洲增长动能最强、合作势头最好的次区域,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次区域内各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GMS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根据次区域成员的实际需求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内6国,围绕着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与投资、私营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战略重点,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等重点合作领域开展多项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次区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例如泛亚铁路合作的开展,不仅改善了区域内人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区域内经贸发展提供便利。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除各成员国能源贸易的开展,大量水电项目被落实,能源合作得到推进。中国还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项目,成立专门机构(National Support Unit, NSU)支持项目的推进,保护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此外,次区域内国家高度重视禁毒领域的国际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多次开展联合行动,成功破获了多起跨国制贩毒大案。
二、第六次会议的内容影响
《2022区域投资框架》规定了未来五年间的优先项目清单,预计在未来五年为该区域227个项目提供660亿美元资金支持。《河内行动计划》呼吁进一步拓宽经济走廊,促进国家之间和城乡之间连通,以确保广泛分享经济增长福利,成果显著。领导人会议的成果也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推动构建更加开放的合作格局。正如王毅部长在讲话中谈到,开放是次区域发展的生命线。次区域发展取得的成就靠的是开放,未来争取更大发展仍然要靠开放。因此,次区域国家之间要不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早结束谈判,引领区域自贸体系建设,为次区域发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同时努力改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活跃起来,让经济要素更顺畅、高效地流动起来。
其次,合力打造更加联动的互联互通网络。次区域经济合作出现如今的好局面,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次区域内人民的生活,更是为次区域内经贸往来提供了便利。基础设施为次区域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次区域未来的发展依旧要以建设基础设施为抓手,完善基础设施联通网络。例如中国和GMS各国应当积极推进中老、中泰铁路、中缅陆水联运等重大项目,完善基础设施联通网络。把交通走廊和经济走廊建设有机融合,同时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次区域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协调采取合作行动,打造更为联动的互联互通。
最后,共同深化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25年来,次区域六国怀着“共饮一江水、同食一束稻”的朴素情谊,真诚合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携手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在改善民生福祉,摆脱民众贫困上做出了努力。次区域六国山水相连,利益相交,命运与共,都面临着谋发展、促繁荣的重任。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深化更为紧密的伙伴关系,符合次区域国家的共同利益。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
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路径,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样,需要通过协调“利益”、“制度”和“责任”等来实现发展。过去二十多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最大限度地聚合沿岸国的共同利益,建立合作机制、协调次区域各国共同承担发展重任等,成为了次区域合作的典范和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
首先,凝聚共同利益。要实现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必须整合各方利益。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次区域经济合作成立之初便“以通过加强各成员间的经济联系,消除贫困,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二十多年来,GMS以良性机制深化彼此之间的利益融合,为次区域六国带去切实的“利益”,次区域内各国的经济社会都获得长足发展。此外,中国作为区域内大国,始终坚持为湄公河国家提供经济资源和经济援助等,日益获得了湄公河国家的认可和支持。随着次区域内各国共同利益的深化,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将获得进一步的认可和落实。
其次,提供制度平台。任何的合作机制都离不开配套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础上,以促进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倡导以多层次的运行机制和循序渐进的进程来推进区域合作。例如自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立以来,已分别召开了二十二届部长级会议和六次领导人会议,会议议题和成就的不断更新,次区域经济合作在不同领域的合作得到拓宽。可见,制度化的合作方式促进GMS的合作积极有效开展,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次区域各国对合作机制的认可,有效的推动了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最后,培育共同责任。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框架下,强调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山水相连,利益相交,是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同舟共济,承担起共同的责任,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区域的和平、稳定和持续发展。二十多年来,GMS通过大量的文件成果创设各方责任,要求次区域内各国共担责任,共迎挑战,取得了重大成果。“责任”不仅要求各国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还要求大国应当更有担当。中国作为GMS合作中的大国,始终为促进区域发展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在未来的合作中,中国同样会担起重任,努力推动周边各国和整个周边区域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次区域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新机制之一,次区域内六国发展呈现旺盛活力。可以预见,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无论是制度机制上还是整合共同利益上,它都将成为适合发展中国家特点的区域一体化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平台。
(作者是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GMS): Drawing A New Blueprint For Destiny Community Of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KUANG Lange
March 31,2018,Chinese State Councilor and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attended the 6th GMS Summit,Wang noted that over the past 25 years,the six GMS countries have cooperated with and supported each other,sought development paths that suit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and advanced toward peace,stability and prosperity.Based on the Ha Noi Action Plan and Regional Investment Framework,which were adopted at the GMS Summit,the program is expected to ensure a mor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benefi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have a postive influence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上一主题: 欧盟军事流动计划: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新进展
下一主题: 大棒的强力从何而来:美国金融制裁的法律分析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