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访华:续写中法关系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1日 浏览量:2872

廖博宇


auto_1276.jpg

(图片来源:央广网)

 

法国总统马克龙从1月8日开始为期三天的对华国事访问。马克龙是2018年首位访华的外国元首,也是十九大之后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根据法国的习惯,总统年初要在爱丽舍宫举行系列团拜会,与司法、行政、议会、社会各界、企业、媒体、外交使团等共话新年和展望未来,阐述政策主张,相关活动一般会进行到1月15日左右。马克龙对这一传统做出较大改革、压缩和精简,“挤出”了3天访华时间。据他自己说,访问中国是“头等大事”。在英国脱欧、德国新政府前景不明的背景下,马克龙的出访也将暗示欧盟与中国的未来合作导向。

 

一、一波三折的中法关系

中法之间曾经拥有过一种“特殊”的关系。这不仅表现在思想领域,而且表现在政治领域。在思想领域,中国深受法国人文思想的影响,甚至包括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当我们谈及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文学、哲学、艺术、生活和思想领域对中国的冲击,我们首先会想到法国。甚至包括中国革命也深受法国的影响。从周恩来到邓小平,一代中国革命家在法国生活、学习,从而使中国人对法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政治领域,中法在五十四年前的建交,就好像是一颗“外交核弹”,震撼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六十年代西方对中国采取全面封锁政策的时候,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法国率先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成为 “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中法建交为中国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一直到希拉克担任法国总统的二十一世纪初,中法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之间所不存在的“特殊关系”。

但此后,中法关系的复杂表现,部分遮掩了戴高乐总统当年外交创举的光芒。自萨科齐当选总统后,法国对外政策已经偏离戴高乐将军力主的“独立外交”的方向。法国不仅重返北约军事机构,而且萨科齐公开表态称,法国从意识形态上而言也已经“重回西方大家庭”。随后,左翼社会党总统奥朗德上台后在外交上基本遵循萨科齐制定的亲美政策,在伊核、叙利亚、乌克兰等诸多问题上,今天的法国几乎与美国持同一立场,有时甚至比美国更激进。90年代初的对台军售以及2008年的涉藏问题,也使中法关系出现重大波折。“外交红利”被一再消耗,中法关系的“特殊后劲”受到质疑。

不过法国的新任总统马克龙似乎对中国的印象不错,有望推动中法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马克龙自称是毛泽东的“粉丝”,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毛泽东、邓小平的名言,比如将竞选比作“长征”、用“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来形容自己超越左右党派的政治理念。大选前后,马克龙对法中关系有过一些宽泛表述。他为竞选出版的《革命》一书,提到中国时无一批评。去年3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法中之间的力量源泉,正是来自于法国率先承认中国,他觉得这可以载入史册,并希望法中之间可以延续这种关系。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比于一些国家的猜忌和疑虑,马克龙是表态、反应最积极的欧洲领导人之一,他还表示要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因此,习近平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马克龙时强调,当今世界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中方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方也持相似的理念,“新时代中法关系大有作为”。

 

二、马克龙访华成果总结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记者会上表示,马克龙总统对华进行的首次国事访问,对中法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通过马克龙访华,中法关系发展的最新成果,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善双边关系,加强中法中欧国际合作。法国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在推动中欧关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英国“脱欧”、德国组阁进程缓慢的情况下,中法合作对于保持中欧合作良好势头,进一步拓展中欧合作领域,有着特殊重要意义。访问期间,中方表达了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愿同欧方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意愿。中法双方也就加强中欧国际事务协调、促进双方发展战略对接、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稳定发展达成了重要共识,这将有助于提升中欧合作水平。并且中法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关系同时也具有超出双边范畴的全球影响。双方在改善全球治理方面有许多相同和相近的理念。此次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多个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进行了磋商,达成重要共识。中法双方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支持,表达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携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定意愿。

其次,推动中法经贸合作继续深化。最新数据显示,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投资目的国,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投资合作集中在能源、汽车、航空、医药等领域。据法国总统府1月4日召开的闭门吹风会透露,马克龙首次访华的主要期待之一就是推动中法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继1月9日中法签署了空客A320型飞机产量增加的协议之后,爱丽舍宫在1月10日发布消息称,法中已经签署了184架空客A320-Neo新引擎型飞机的订单,预计在2019年至2020年之间交货,供13个航空公司使用。总统府没有透露这笔订单的金额,但法新社预计订单金额可能在180亿美元上下。同时双方在核能、人工智能等领域亦签署了数十项双边经贸协议,并同意继续推动“中国制造2025”同法国“未来工业”计划全方位对接,加强创新合作。

最后,随着马克龙的表态,法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态度也日渐明朗。马克龙在西安大明宫演讲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维护多边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法国将响应中国的邀请参与其中。他还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和“共享的”,中国和欧洲必须合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一表态,也是作为欧盟中最重要的成员国之一的法国,对欧盟政策转变的积极回应。欧盟方面在最新出台的《欧盟对华战略新要素》中写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欧盟互联互通平台”。除了演讲外,马克龙更是以中法联合声明的形式明确表达了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态度。

 

三、中法未来的合作方向

马克龙此次访华赠送给中国领导人一匹枣红马,此行也被形容为“战马外交”。马克龙作为新锐领导人已开辟法国政治的龙卷风,如能保持这种锐气和势头,将中法关系、中欧关系提升到新境界,进而给各方带来巨大实惠,必将在法国当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名册中获得一席之地。未来,笔者认为中法关系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法国可成为首个对中国公民免签的西方大国。今天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旅游国,每年有超过1.2亿人出国旅游,购买力居全球之首。而世界对中国游客免签已是大势所趋。俄罗斯已经做到对中国免签。而中国公民赴美签证申请一次十年有效,相当于美国在对中国公民免签方面所作的变通。在欧洲大陆,马其顿和克罗地亚也已实现对中国免签。事实上,免签是互利的。考虑到法国的经济状况和出国旅游的能力,如果对中国免签,法国将获得更大的利益。不仅如此,法国若成为首个实质上对华免签的西方大国,其影响虽然难比五十多年前的中法建交,但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中法可加强彼此间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中法之间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数位元老级领导人都曾在法国留学。现今,法国也依旧是欧洲大陆上接收中国学生最多的国家。根据法国高等教育署的统计,现在共有35000多名中国学生在法国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注册学习。而与此同时,共有10000名法国学生正在中国大学里注册学习。目前,中法教育合作的形式呈多样化趋势,有学生交流项目、教师学者交流项目、双学位项目、校际合作共建中法学院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所以,深化中法教育合作,不仅可以扩大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长远来看,更加可以推动两国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合作。

最后,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将成为未来中法合作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如此的合作机制,可将中法两国各自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组合起来,服务于其他国家的发展需求。但是,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资本、市场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简单组装,而应以合作创新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各自优势,并保持合作的可持续性。由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法在第三方市场方面的合作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作为在第三国开展贸易和工业合作的主体,两国企业可以协商各自在技术、资源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务实的互补机制,共同参与相关国家建设项目的招标与建设,以获取共赢的发展局面。

 

(作者是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17级博士生)

 



 Macron’s China Visit: Writing a New Chapter about Sino - French Relationships

LIAO Boyu

 

French President Macron started a three-day state visit to China from 8th January. The outside world think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rexit in Britain and the unknown prospect of the new German government, Macron's China visit will imply the direc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EU and China. According to his words, visiting China is a "top priority".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