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8
薛志华
(图片来源:新华网)
过去的2016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加速演进的国际格局中显著提升了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高举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借助G20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达沃斯经济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引领全球化浪潮,为全球治理提供一系列机制性与创新性成果。“中国领导力”也成为国内外媒体与学界广泛热议的话题。伴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台,其浓厚的保守主义倾向,使得美国评论家惊呼“美国世纪的终结”即美国所扮演的全球样板、自由与法治捍卫者的角色走向终结。在美国与中国的立场发生“位移”的背景下,界定中国领导力、探讨中国如何发挥对全球事务的领导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领导力的实质阐释
中国领导力是中国在参与全球事务处理、应对全球事务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与能力。在外国媒体普遍热炒“中国领导力”的当下,界定“中国领导力”的具体内容,为其设定必要的条件,将有助于理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立场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第一,中国领导力以实现中国国家利益、谋求与其他国家共同利益、勇于承担国际责任为基本维度。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领导力实现的基本前提。对于外部世界的参与是为更好的处理和解决内政问题、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服务。中国的领导力体现在对于某些国家或者团体无视“一个中国”原则,侵犯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予以坚决回击,积极就南海问题等热点问题与周边国家展开磋商,使南海问题重回当事国直接对话的轨道。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妥善处理双边分歧、积极谋求共同利益。中国对于全球经济治理、政治与安全议题解决以及诸如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等新议题的广泛参与,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开发银行,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对于国际责任的勇于担当,这也为中国领导力提供了现实的合法性。
第二,中国领导力以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和全球治理方向为基本向度。中国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的走向,在G20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达沃斯经济论坛中,高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旗,发出推动创新增长、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的中国声音。同时,中国主张共同发展,强调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中国积极引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发展,使其更能适应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发展需求。面对传统政治安全议题与新兴议题,中国积极推动朝鲜半岛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率先提交《巴黎协定》批准书,为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领导力以维护和改革现行国际体系,承担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为基本限度。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但伴随着各国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现行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全球治理体系的代表性和包容性明显不足。推动现行国际体系改革是中国领导力的重要方向。对于现行国际体系,中国不追求根本性变革,而是力求做好现行国际体系的“加减法。”一方面,中国遵循并维护于全球经济、政治、安全议题的解决有益的制度、理念,并推动其平等适用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中国积极推进现行国际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此外,实现中国领导力应考虑到中国的能力与承担的责任之间的平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参与领导全球事务的能力仍需要与自身的实力相适应。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领导力,中国仍应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
二、中国领导力实现面临的挑战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领导力的实现既是为了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谋利益,也是为了中国国内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全球事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为领导力的实现设置了诸多阻碍。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和社会问题引人关注。中国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尽管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中国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国内经济结构改革仍需推进。此外,中国的国内民生工作、发展工作仍需进一步深入,全面深化改革、惩治贪污腐败等方面的工作仍需推进。
第二,中国与美国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现行国际体系内,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不可撼动,其防范中国消解其全球影响力和参与全球事务能力的意愿不会改变,“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伴随着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其倡导的“美国优先”的理念开始付诸实施,“将工作带回美国本土”的口号以及对于中国货币操纵国、“搭便车国家”的指责昭示着中美之间的贸易、投资、汇率争端不可避免。而特朗普强调加强与美国传统盟友之间关系则表明美国政治领导人防范中国的思维定势不会改变。中国领导力的实现将会受到美国及其盟友强有力的阻滞。
第三,主权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意愿不强,国家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内生性。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协同配合本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路径。但与之相反的是,世界各国对于全球治理的参与意愿普遍不强,国家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内生性。领导力的实现既需要领导国具备实力与合法性,同时也离不开其他国家的配合。其他国家对于全球事务参与意愿的降低对一国在全球议题中发挥领导力提出了挑战。
三、中国领导力实现的基本路径
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在全球化遭遇阻滞、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意愿不强的当下,无论是出于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还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理应在引领全球化深入发展、推进全球治理等领域发挥中国的领导力。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做好中国国内的事情,发挥样板和示范作用。领导力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除了具备领导意愿与能力之外,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说服力和合法性。中国领导力的彰显需要发挥方向和引领的作用,以国内成功经验证明某一问题的解决具有可行性,为其他国家提供样板和示范作用。为此,中国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转变经济发展,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同时,中国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建设,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改善政府治理能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处理好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实现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时刻强调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先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为贸易、投资、外交、安全等领域的中美关系埋下了分歧的种子。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对于其他国家“搭美国便车”的指责以及对于美国国内事务优先的推崇,彰显了其在经贸与政治领域的保守主义色彩。一方面,中国与美国在贸易、投资等经贸领域的摩擦与争端将会增多,另一方面,美国可能会利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萨德问题挑战中国的底线。面对挑战与摩擦,中国应牢牢把中美关系大方向,加强高层交往,增加相互了解。同时,应保持战略定力,顾及中美关系大局,依托现行的国际法规则和国际机制管控中美两国关系。
第三,依托国际机制与国家合作,维护国际法律规则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中国应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依托联合国等多边机制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推动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发展成果共赢共享。同时,中国应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利用“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和金砖国家合作领导人会议的契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打造南南合作平台。中国还应坚决抵制恶意运用国际法、破坏国际法治的行为,依托现行国际法律规则调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实现经贸关系稳定,合作应对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的国际议题。
(作者是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法专业2015级博士生)
上一主题: 美国退出TPP影响深远 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下一主题: 英国首相访美:欲打造新时期的英美特殊关系?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