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中瑞合作的现状与未来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8日 浏览量:7887

2017-1-18

谢建英

中瑞合作

(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7年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瑞士,开启了2017年的首访。瑞士作为与新中国最早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近年来在众多欧洲国家着眼于国内事务之时,走在了发展对华关系的前列。中瑞双边合作不断深入,2016年4月瑞士联邦主席施耐德·阿曼访华,瑞士成为第一个与中国达成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2017年习近平主席首访瑞士,不仅有利于促使中瑞关系迈向更高层次,也将成为推动两国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契机。

 

一、中瑞合作的现有成就

瑞士敢为人先,是率先与中国进行合作的西方国家之一。在中瑞双方的大力推动之下,中瑞合作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首先,中瑞在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双方的贸易合作取得新高度,大量的出口产品将最终获得零关税待遇。其中,包括中国向瑞士出口产品的99.7%和瑞士向中国出口产品的84.2%。另外,中瑞两国在实业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推进。截至2015年底,瑞士累计对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9.2亿美元。ABB、雀巢、罗氏等多家瑞士大型企业已在华设立了投资子公司。在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过程中,瑞士银行和裕利公司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

其次,中瑞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在政府层面,中瑞双方积极推动瑞士苏黎世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瑞两国在双边本币互换、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有关事宜、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等方面的合作达成了一致。2015年11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放人民币与瑞士法郎直接交易,标志着瑞士又一次接近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目标。双方在金融机构层面的合作也在有条不紊的展开。瑞士最大的两家银行: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银行与中国国内银行的联系十分紧密,瑞银集团还在北京和上海均设有分行。2015年11月,中国建设银行苏黎世分行也正式开业。

最后,中瑞在环境领域合作也在不断深化。瑞士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匮乏,因此国内企业普遍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空气污染控制、水污染处理等环保技术以及能源技术领域领先国际。中国与瑞士在中瑞经贸联委会的框架下于2009年2月共同签署了《关于在中瑞经贸联委会下建立节能环保领域经贸合作工作组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的签署有利于两国政府和企业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信息交流,同时对中国的经济模式朝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有重大借鉴意义。

 

二,中瑞合作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中瑞合作之所以开展顺利,是因为双方在很多方面具有优势,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与瑞士的贸易互补性强。作为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瑞士拥有世界前列的创新能力,是世界公认的国际科研中心和第二大技术出口国;而中国则拥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中瑞合作形成了市场和技术的良性对接,瑞士已然成为中国在欧洲重要的技术引进来源国。

其二,中国与瑞士的资本互补性较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利用国际资本发展本国的经济。而瑞士则拥有世界瞩目的金融产业与资本市场,也是欧洲对华投资最多的非欧盟国家,其国内资本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十分重要。

其三,中瑞自贸协定为双方经贸往来提供了宽广的合作平台。中瑞自贸协定于2014年7月1日正式生效。其不仅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而且包含环境保护、劳工就业、知识产权、市场竞争等新议题。因此,协定除了使双方大部分进出口产品实现“零关税”之外,也为双方合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瑞两国在关税、资本、金融领域的深入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中瑞合作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双方基于科研实力差距所导致的贸易结构失衡,长期来看将对中国产生一定压力。虽然中国已在去年年底成为瑞士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七大进口来源地,但与瑞士出口中国的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技术型产品相比,中国出口产品过分集中于服装和衣着附件等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含量初级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使得瑞士成为为数不多的使中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发达国家之一,且逆差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对瑞士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不仅说明中国在双方经贸合作中对瑞士国内市场的依赖性较强,而且使中国在国际收支方面承担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目前正在积极补强短板,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中国国内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升级与僵尸企业清理,并且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高端机电制造产品正在成为中国的靓丽名片,体现了中国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能力提升,也是中国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未来,中国应当发挥中瑞创新战略对话平台这一新机制的统筹引领作用,推进两国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合作,从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瑞合作的未来展望

瑞士是首批承认并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欧洲国家。中瑞合作拥有良好的历史,未来也将开创新的辉煌。具体而言,中瑞双方在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双边合作:

第一,深化贸易领域的合作,完善双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瑞士近二十年内没有针对中国发起过双反调查,在一定程度上是中瑞双方贸易的互补性的结果。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转型,两国产品将逐渐出现竞争态势。同时,当前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也出现了逐渐抬头的趋势。种种原因使得中瑞在未来的双边贸易中,极有可能出现贸易摩擦。为应对这一可能的不利局面,双方应当在加强沟通的基础上,尽快采取对策完善中瑞自贸协定中的争端解决机制,同时注意利用现有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为未来可能的贸易摩擦提前探索妥善的应对之策。

第二,深化税务领域的合作,通过反避税协定和税收国际公约规制国际避税现象。目前,根据瑞士议会1934年通过的《银行保密法》,银行应防止客户信息被第三方获知。严格的银行保密制度,以及对国外资本的优惠税收制,使瑞士成为世界资本的首选国际避税地之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则出现税基大量流失的不利局面。为解决这个问题,中瑞一方面应加强双边的税收合作,通过反避税协定的形式对避税现象进行法律规制;另一方面应当促进双边税务信息交换,共同应对国际避税。目前,中瑞两国均是《银行信息自动交换国际公约》的签署国,该公约已于2017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公约》中规定,参加该协定的成员国公民如在另一成员国开立银行账户,该公民所属国家的税务部门将自动获取账户信息。这将为中瑞双方合作应对国际避税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深化其他新领域的合作,如气候变化领域和文化领域。中瑞应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签署《巴黎协定》,也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形象。未来,《巴黎协定》的执行需要大量的先进技术与成熟经验。瑞士在空气污染控制、水污染处理等领域的技术与经验是中国学习的对象。因此,中瑞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开展创新合作的潜力巨大。两国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分享经验技能,共同提升在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此外,中瑞也应当深化文化领域的合作与沟通。目前,瑞士已经分别在日内瓦和巴塞尔开设了孔子学院。未来,中瑞双方还要继续深化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从而促使瑞士民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使瑞士成为西方世界深刻认识、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作者是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