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非投资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5日 浏览量:7770

2017-1-15

戴悦

auto_1092.jpg

(图片来源:外交部网站)

 

2017年1月7日至12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对马达加斯加、赞比亚、坦桑尼亚、刚果共和国和尼日利亚五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国外交部长连续27年每年首访非洲,体现了中国对非关系的高度重视。随着中非交往的不断深入,中非合作呈现出转型升级的趋势,即由传统的政府援助为主向企业投融资方向转变。当前,中非投资合作稳步推进,成为中非合作的新动力。这一变化不但有利于调动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非洲国家提升自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中非投资合作现状

非洲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诉求给中非投资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近年来,中国企业成为推动中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截止到2016年7月,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和商业贷款达465.53亿美元。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非洲设立的境外企业达到2949家,占境外企业总数的9.6%,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加纳和南非等国家。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建筑、采矿、金融和制造领域。随着中非投资合作的深化,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中国企业对非投资的发展是中非合作迈上新台阶的具体表现之一。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且是中非团结互助,共同应对各种新挑战的需要。

在中国企业赴非投资的进程中,中非合作论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00年成立至今,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集体对话的平台,是引领中非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提出了以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为中国企业对非投资指明了方向。另外,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设立的中非发展基金以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将中国企业与非洲的投资项目联系起来,是中非投资合作的桥梁。在中国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的机遇期,中非投资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非投资合作的新模式。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资控股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的中资控股的独立法人机构,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和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在中国商务部公布的通过确认考核的2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名单之列,可以享受中国针对合作区发展的资金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能够形成巨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吸引更多企业对非进行直接投资。因此,境外经贸合作区既能扩大对非投资规模,又能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二、中非投资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非投资合作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中国将逐步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在未来三年同非洲重点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并进一步推进同非洲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 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普遍有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拥有践行《2063年议程》的政治意愿。在此基础上,中非投资合作的深化符合中非人民的利益,是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的体现。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非投资合作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中非投资合作的深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一,中非双边投资协定在保护中国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存在不足。这一不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非之间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生效的仅有18个,有大量中非双边投资协定由于各种原因尚未生效。这使得中非投资关系缺乏必要的规则基础。其次,生效的双边投资协定很多条款内容陈旧,不能适应中非投资的实际需求。为了平衡东道国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中非投资合作的互利共赢,中非双边投资协定的更新十分必要。最后,不少非洲国家对双边投资协定存在抵触情绪,这给中国与非洲有关国家更新双边投资协定以及与一些非洲国家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带来了困难。

第二,部分中国在非投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待提高。非洲国家在利用外资将国内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实现协同发展。因此,为了实现中非投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非投资企业不能仅仅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国企业由于未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非洲呈现出较为负面的形象。非洲社会存在着一些不满声音,如认为部分中国企业存在抢夺当地劳动地市场,不尊重非洲员工等问题。这些不满情绪的发酵不利于中非投资合作的深化。

第三,非洲国家自身问题增加了中非投资合作的难度。合作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一定困难,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其次,部分非洲国家国内矛盾复杂,政局不稳定,给中国企业投资增加了风险。最后,部分非洲国家关于投资的政策法规存在不完善、不稳定的情况,例如国有化或征收政策容易实施,中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三、深化中非投资合作的对策

投资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中非投资合作的深化是中非合作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以企业投融资为主的中非投资合作将有助于非洲国家提升自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非共同发展。基于当前中非投资合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政府、企业、民间交往三点着手,以正确义利观为指导,推动中非投资合作迈上新台阶。

第一,政府应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发展中非投资关系。正确义利观是新时期中国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中国开展对非投资合作要切实贯彻“真、实、亲、诚”的合作方针,加紧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的各项共识,从而助力非洲国家谋求自助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中非双方的共同繁荣。另外,在中非双边投资协定的更新与推进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可以探索中非投资协定的区域化和多边化,从而在兼顾中非现实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保护东道国和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应注重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一方面,中国在非投资企业需要加强风险评估,了解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及法律法规,做好科学投资规划,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在非投资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通过教育帮扶、技术支持、参与环境治理等方式融入当地社会,塑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投资过程中的义利兼备。

第三,中非民间需要增进人文交往,从而夯实中非投资合作的民意基础。中非人民友好是中非合作的优势之一。中非民间交流与沟通的加强能够充分发挥此种优势,成为中非投资合作深化的动力。中非民间团体、媒体以及智库可以利用中非民间论坛等平台,增进人文交流,为加强和深化中非投资合作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者是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