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
钱宇明
(图片来源:搜狐教育)
日前,教育部对网络上流传的“八年抗战变更为十四年抗战”的消息进行了确认。2017年春季,全国中小学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课文中的八年抗战一律变更为十四年抗战。这一变动并非突兀之举,其背后有深刻的政治考量。关于抗日战争持续时间的争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对于这一战争的不同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海峡对岸对于历史叙事权的争夺。此次变更再次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战争的一贯立场,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决心。
一、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历史观的缘起与发展
对于抗战时间界定的不同,反映了国共两党对于抗战的不同认识。八年抗战历史观的起源,出自蒋介石1945年8月15日发表的《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其基本内容为:
“我们中国在黑暗和绝望的时期中,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我们对于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和平,要感谢我们全国抗战以来忠勇牺牲的军民先烈,要感谢我们为正义和平而共同作战的盟友,尤须感谢我们的国父辛苦艰难领导我们革命正确的途径,使我们得有今日胜利的一天,而全世界的基督徒更要一致感谢公正而仁慈的上帝。”
在此之后,八年抗战历史观就成为了国民政府所秉承的官方抗战历史观。这一历史观简单来说,就是将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时期”放在了次要位置,着重强调1937-1945年的“全面抗战时期”及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所作的贡献。
而十四年抗战历史观则是毛泽东主席在1945年4月的《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的。其基本内容为: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
此后,共产党方面就一直坚持着十四年抗战历史观。这一历史观视局部抗战的重要性与全面抗战相同,二者都是抗日战争中不可忽略,也不能不提的一部分。
两种历史观在当代最直观的碰撞,莫过于2015年9月2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所发表的抗战纪念讲话与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的讲话之间的对比。
“八年抗战不但挽救了中华民国、光复了台湾,也帮助同盟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多、影响最深的民族保卫战。”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
“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除了两种主流的抗战历史观之外,依据不同的判定标准,学界还有着诸如抗战“自一二九运动始”(1935年12月)、“自西安事变始”(1936年12月)、“自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始”(1941年12月)等等诸多历史观。本文在此仅关注学界中十四年抗战史观和八年抗战史观两种论点。
十四年抗战史观的支持者认为这一史观展现出了对爱国军队和民间武装在局部抗战时期作出贡献的尊重和认可,反映了中国抗战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且更好强调了中国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而八年抗战史观的支持者则认为1931-1937年中日之间缺乏真正的高烈度作战,零星的交火无法代表两国之间的交战。在这期间中日两国尚未断绝外交关系,抗日也尚未成为中国政府的政治重心。基于前述理由难以将1931-1937时间段与1937-1945时间段一同归为抗日战争。
二、抗战八年变更为十四年:历史的正义不应缺席
为什么国民党在官方层面选择将抗日战争局限于八年,对之前的局部抗战避而不谈?因为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史是国民党所永远无法正视的。这一时期的历史史料可以充分的还原历史真相,揭露国民党在这一时期实施的对日妥协让步的行径。
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政府可同意与日本协商,或可在不损我国尊严之前提下让出东北。
(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转述蒋介石口信)
十九路军素来军纪严明,革命战争有功。上海日军处处挑衅,如果不善于应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望你体念中央的意旨,最好撤退到后方南翔一带,以免与日军冲突。上海华洋杂处,繁华之区,如果战端一开,损失极大。倘能撤退,我可报告蒋总司令。
(1932年1月,一二八事变时,蒋介石所派代表张静江向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通告)
此次行动,并非交战,如中国海军不攻击日舰,日本舰队也不攻击中国舰队,以维友谊。
(1932年1月28日当天,国民政府海军与日军所签订协议)
十九路军有三师十六团,无须援兵,尽可支持。各军将士非得军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动者,虽意出爱国,亦须受抗命处分。
(1932年1月28日当天,军政部向其下各军所传军令)
东三省热河失掉了,自然在号称统一的政府之下失掉,我们应该要负责任,不过我们站在革命的立场说,却没有多大关系。这回日本占领东三省热河,革命党是不能负责的,失掉了是于革命无所损失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只是好高鹜远,侈言抗日,而不能实事求是,除灭匪患,那就是投机取巧,是失了我们革命军人之本色了。”
(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于1935年7月编印的《最近剿匪战术之研究》,《剿匪之理论与实施》第75-77页,)
从以上的史料内容中不难看出,1931-1937年间,国民政府都一直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而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作为当时唯一能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领导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了国民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此时,国民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忽略局部抗战时期,而重点宣传其作为领导者角色存在的全面抗战时期。这也是他们在官方层面上要刻意强调八年抗战历史观的核心原因所在。而这样一来,1937年之前,战斗在东北以及全国的各抗日救国组织就成为了国民政府八年抗战历史观下的牺牲品。
而反观中国共产党则从未放弃十四年抗战的表述,因为自从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后,就一直坚守着抗日救国的立场。在整个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政府缺席的情况下,联合爱国军人与民间自发的救亡力量,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抗日救国运动,贯穿了整个局部抗战史。局部抗战史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中国共产党足以自豪和骄傲的历史。因此,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政府当然有资格正视这段历史并将其铭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当天,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从天安门前经过。这便是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政府对局部抗战史的最好表态,白山黑水,自有赤血丹心。
在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抗战历史观中,局部抗战史和全面抗战史是一体的。只不过在中小学基础教育教科书中引入了“八年全面抗日战争”的概念,简称为“八年抗战”并将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分开叙述。笔者在这里将其理解为为统战需要而对台湾方面的历史叙事进行主动接纳之后产生的结果。这一做法本身就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一直以来在官方层面所坚持的抗战历史观不合。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必要的。基于此种做法,我们非但对不起将会在历史观上产生混乱的年轻一代,更对不起那些在局部抗战中付出生命代价的先烈同胞。
三、抗战时间变更可能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
教育部此次对于抗战时间变更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其折射出国家统战政策的变化,同时也会对陆台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学术界的部分学者认为此次变更意在煽动历史仇恨和民族主义,以转嫁国内矛盾。但是,笔者认为实施此次变更的目标不会如此浅薄,“抗战八年改为十四年”应当是国家宏伟计划的一部分。
国家自2015年来围绕抗日战争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包括2015年9月3日邀请抗联与国军老兵参加阅兵式、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以及近日教育部对教材中抗日战争部分文字表述的变更。上述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正在与海峡对岸进行关于历史叙事权的争夺战。这种争夺战的出现,折射出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罕有的在统战政策上将要做出或者已经做出的重大转变,而这一重大转变对现实产生的影响,或许很快就会浮现。
陆台关系的走向应当会因为此次变更出现较大的转折。鉴于领导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并非目前台湾地区执政团体的合法性来源,台湾地区执政团体意图通过强化“八年抗战”历史观体系寻求对抗大陆的可能性并不高。而大陆方面则已经关闭了所有的官方对台沟通渠道,且此次变更就是针对台湾,因此大陆方面应当不会在意台湾方面任何团体对此可能的表态。
有关此次变更,日本方面可能会对我国此次的动作表示关注。鉴于中日两国近年已经进入深度对抗状态,且中国方面此次变更的确并不针对日本,所以该变更并不会对早已处于冰点的中日关系造成更大的破坏。
至于国际社会,此次变更的影响应当主要集中在学术界中。我们可以考虑以此为契机,扩大十四年抗战历史观在国际史学界中的影响力,并寻求加强中国抗战史研究在国际史学界中的话语权。
(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主题: 2017年经济领域大事展望
下一主题: 反假币新征程:中国首个跨境反假货币工作中心设立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