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担忧的三角关系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9日 浏览量:98

张含睿译评

640 (8) 

(图片来源:ORF

 

近日,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项目负责人哈什·V·潘特和该项目研究员阿图尔·库马尔撰文指出,如果要提炼当前印中美三角关系的本质,那就是忧虑:一种不信任的暗流贯穿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战略互动。尽管印中关系偶有友好时期,但猜疑依然如影随形。历史和地理因素持续加剧着这种不信任。印美关系也同样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摇摆不定,近几个月来,由于美国政府方面过于功利,印美脆弱的互信进一步遭到侵蚀。在三方层面,这些层层叠叠的不安阻碍了三国在长期战略问题上达成任何有意义的共识。每个大国都警惕被其他两国包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狭隘的、短期的实用主义和无休止的对冲,这有可能破坏三国为维护自身经济和安全利益而努力维持的地区权力平衡格局。

首先,作者们将印美关系概括为停滞不前的联盟印度最初对与美国达成战略共识持乐观态度,这种乐观情绪主要源于美国的所谓中国+1”战略。然而,这种乐观情绪很快便消散了。此前,人们曾寄希望于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印美能建立更紧密的战略联盟和经济伙伴关系,但如今这一希望已化为泡影。印度现在与巴西一样,成为美国加征关税的主要目标经济体之一,印度皮革和珠宝以及纺织品等关键出口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经济衰退很可能导致印度失业率上升和产业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印度决策者的不满情绪,被背叛的感觉在印度国内愈发明显。尽管印度采取了谨慎的观察、等待和谈判策略,但特朗普的掠夺性交易主义,以及其亲信霍华德·卢特尼克、彼得·纳瓦罗和斯科特·贝森特的推波助澜,仍在印度国内留下了苦涩的余味。在加征关税之后,美国政府进一步采取行动,取消了对印度在伊朗运营恰巴哈尔港的豁免权,并将所有相关实体纳入制裁范围。而就在不到一年前,印度还于20243月签署了一项价值3.7亿美元的十年期协议,旨在开发和运营该港口,该项目对印度进入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至关重要。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对新的H-1B签证申请征收高达10万美元的费用,这对印度专业人士的影响尤为严重。这项时机不当的公告恰逢印度节日季,引发了签证持有者的混乱,他们纷纷涌回美国,支付高昂的机票费用以赶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相关手续。这些措施很难被视为战略伙伴应有的行为。如果美国意在通过胁迫手段打破双边贸易谈判中长期存在的农业、乳制品或能源进口僵局,那么美国显然误判了印度的底线。相反,这种单边主义行为已经开始侵蚀印美两国过去三十年来苦心构建的脆弱的战略联盟。尽管印太地区的结构性现实终将使印美关系重回正轨,但造成的损害已然无法挽回。事实上,美国作为战略伙伴的可靠性问题,再次成为印度政治辩论的焦点。

其次,作者们认为印中关系可以被总结为一种谨慎的缓和状态。在经历了五年的紧张后,印中关系在政治、外交和社会领域出现了初步解冻的迹象。此外,莫迪2024年访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与中俄领导人举行三方会晤,都凸显了印度不断演变的对冲战略和审慎的多方结盟策略。此次缓和促进了朝圣活动的重新开放、旅游和商务签证的发放以及直航航班的恢复。印度方面也对中国在其清洁能源技术、绿色技术及其他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表现出了谨慎的接受态度。然而,印中关系的缓和目前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双方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竞争依然存在。简而言之,尽管中印两国关系正在谨慎地朝着正常化方向迈进,但竞争依然存在。

最后,作者们强调印度需要减少对外过度依赖。美国和中国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们为印度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投资和市场准入。然而,这两个国家也给印度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美国倾向于疏远关键伙伴,并且漠视多边机构,而中国一方面声称要构建多极世界秩序,另一方面追求增进影响力。印度和美国或许会达成暂时的谅解,暂停征收高额关税。然而,鉴于美国与韩国和日本达成的协议,持久的解决方案仍然不明朗。美国优先考虑西半球的国土防御,可能会缩减其在马六甲以东和关岛以西的海军力量,这将使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威胁到印度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印度可能会优先考虑其经济和安全利益,实现贸易伙伴关系多元化,并减少对任何单一大国的过度依赖。印度可能会扩大与本地区乃至全球志同道合国家的伙伴关系。鉴于印度的人均收入在二十国集团中处于较低水平,优先考虑经济和安全利益既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奉行自主且以利益为导向的外交政策,印度既可以维护自身主权,又能有效应对大国竞争的复杂局面。

 

(审校:杨鑫钰   编辑:田鑫)

 

原文于111日发表于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