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印度在不稳定世界中的稳定伙伴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浏览量:18

张含睿译评

 640 (34)

1026日至28日,第20届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

(图片来源:EAS

 

东亚峰会(EAS)是18个亚洲及其他地区国家领导人的年度盛会,该机制源于2005年东盟领导人的提议,旨在加强对地区稳定与安全的讨论。今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和新当选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等多位重要领导人出席峰会,印度总理莫迪以线上方式发表讲话 。印人党前总书记拉姆·马达夫(Ram Madhav)在《印度快报》撰文指出,在日益不稳定的世界中,东盟是印度稳定的伙伴。

首先,马达夫回顾了印度与东盟关系的稳步发展历程。印度与东盟的接触始于1992年,此后双方关系稳步推进。1995年,印度成为东盟对话伙伴,次年加入东盟地区论坛。2002年,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首届东盟-印度峰会将双方关系提升到新高度,此后双方每年都在东盟峰会期间举行会晤。2012年举行的东盟-印度纪念峰会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双方建立峰会级别伙伴关系10周年和部门伙伴关系20周年。此次会议将双方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也是印度向东看政策实施20周年,该政策由时任总理拉奥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尽管此后印度与东盟的伙伴关系有所进展,但并未获得应有的发展势头,印度的经济和战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以西方为导向。20117月,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金奈发表演讲,呼吁印度不仅要向东看,还要与东方接触,向东方采取行动,这或许是促使印度领导层将印度-东盟关系提升到战略层面的因素之一。 

其次,马达夫分析了双边关系的新进展及动因。他认为双边关系加速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2014年莫迪就任总理之后将向东看战略转变为东向行动战略。此后,印度与东盟各个成员国在地缘政治、贸易和发展等方面的关系获得了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莫迪是过去二十年中唯一一位9次出席东亚峰会的世界领导人。随着2010年代以来中美两个大国在印太地区的紧张局势加剧,莫迪意识到东盟可以与印度一道在确保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作为四方安全对话中唯一的印度洋大国领导人,莫迪强调,该组织不仅应努力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FOIP)愿景,还应致力于建设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印度洋-太平洋(FOIIP)地区。他在2018年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东盟在印度建设包容性印太地区愿景中的重要性,称东盟一直是、并将持续是这一愿景的核心。马达夫指出,莫迪一贯致力于加强印度与东盟的关系,这体现在2017年为期一年的庆祝印度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的活动,以及2022年将东盟与印度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举措中。20181月,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在德里举行的共和国日阅兵式,标志着双边关系达到顶峰。东盟领导人对莫迪出席今年的峰会充满期待。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与莫迪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安瓦尔出任总理后访问的第一个南亚国家就是印度,并与莫迪进行了广泛磋商。上周,在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和印度代表会议上,人们对印度总理的访问表示热烈欢迎。安瓦尔总理的亲密助手、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和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详细阐述了对于印度的期望,并发表了轻松却深刻的评论:全球化的世界不再是麦当劳加可口可乐,我希望我们能看到更多点菜选择,提供像木豆、辣椒和咖喱这样多样化的选择。要知道,只有麦当劳和点心的世界并不好。

最后,马达夫认为印度东盟关系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他指出,虽然国内事务阻碍了莫迪今年亲自出席峰会,但印度需要认识到东盟日益增长的加强关系的愿望,这不仅源于双方关系的历史纽带,也因为不断演变且不稳定的多极世界格局。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感日益增强,与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和菲律宾在内的多个东盟国家存在海上争端。特朗普将访问亚洲,但他已经失去了该地区朋友的善意。与特朗普执政时期与莫迪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保持良好关系不同,这位美国总统在第二任期开始时与几乎所有重要的亚洲国家都关系紧张,东盟领导层也对与美国的关系持谨慎态度。在正在形成的新世界中,多边主义将由区域和小多边组织引领。印度是印太地区继美国和欧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大国,东盟是地区稳定与安全的关键。在实现莫迪2018年在新加坡阐述的愿景方面,东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莫迪所言竞争的亚洲将阻碍我们所有人的发展,合作的亚洲将塑造这个世纪。

 

(审校:畅爽   编辑:田鑫)

 

原文于1025日发表于《印度快报》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