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钰译评
8月29日,印度总理莫迪抵达日本东京,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
(图片来源:印度外交部)
8月29日至9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日本并来华参加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针对此行,前印度外交官帕布·达亚尔(Prabhu Dayal)撰文指出,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莫迪总理接连访问日本与中国意义重大。此次访问反映出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灵活的外交战略,即在平衡对华竞争关系的同时,加强与日本的战略伙伴关系。
首先,作者详细介绍了莫迪在访日期间取得的成果。他指出,此次访问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印度的经济安全,深化印日“特殊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期间,双方达成了“印日经济安全保障倡议”。在此框架下,两国致力于加强在半导体和关键矿产等关键领域以及人工智能、通信和清洁能源等先进技术领域的供应链合作,以应对两国面临的共同经济安全挑战。同时,日本提出未来十年对印度民间投资10万亿日元的新目标,将合作重点聚焦于私营部门投资,为两国经济合作注入更多活力。针对印度正在建设的高铁项目,两国达成一致,将合作引进日本正在研发的新型新干线列车“E10系”,标志着两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的重大进展。此外,两国领导人回顾了印日“特殊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并明确将合作目标聚焦于促进两国国防、安全以及关键技术的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海上安全合作和联合军事演习成为双边关系中的关键内容。
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莫迪来华对中印关系缓和的有限作用。他指出,此次来华参加上合组织峰会是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莫迪的首次访华行程,标志着两国外交关系的“谨慎缓和”。鉴于中国与俄罗斯等多国领导人均将出席此次峰会,这一平台为缓和中印紧张局势、重启战略对话以及重新调整亚洲的权力平衡格局提供了契机。然而,针对此次访问,作者认为,尽管莫迪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一系列积极言论,且两国的外交和贸易关系有所改善,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仍存在诸多深层次阻碍,包括悬而未决的边界争议、地区影响力的“争夺”以及巨大的贸易失衡问题。其中,主要障碍是中印实控线沿线的边界争议问题。虽然中印双方于2024年10月就边境争议地区的脱离接触达成了一定共识,但潜在分歧仍然存在,这使得未来在边境爆发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也无法排除。
随后,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印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他认为,自2025年以来,两国已采取了诸多改善双边关系的措施,这表明双方均希望避免关系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在美国贸易政策调整引发国际局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2025年8月两国高层会晤后,中印达成多项共识,包括恢复直航、重新发放旅游签证并重开部分边境贸易市场。显然,印度正试图将其经济议题与安全议题进行分离,以避免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双边关系出现根本性转变。相反,这些举措被视为维持中印关系“脆弱性”现状的一种策略,而非彻底解决两国边界争议和地缘政治竞争等核心问题的手段,因此两国不太可能实现“持久和解”。
最后,作者总结道,当前中印关系的改善应被视为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战术性缓和”。尽管两国在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等经济议题上展现出一定的合作意愿,但深层次的“战略竞争”以及长期悬而未决的边境争端依然构成双边关系回暖的主要障碍。因此,中印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太可能实现根本性调整,印度对中国的态度仍将以谨慎为主。其中,在合作层面,尽管双方在贸易往来、人文交流等领域已逐步恢复对话机制,但在更深层次的战略与安全合作方面,两国达成进展的可能性仍然微乎其微。双方的信任赤字已积重难返,自2020年边境冲突以来,印度一直对中国心存疑虑。虽然中印在管控边境紧张局势以及应对美国外交政策转变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但深层次的结构性竞争和不信任表明,两国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可能尚需时日。
(审校:畅爽 编辑:田鑫)
原文于8月29日发表于《第一邮报》
上一主题: 中国在印度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