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爽译评
7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英国并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举行会晤,两国正式签署《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
(图片来源:ORF)
7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英国并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举行会晤,两国正式签署《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CETA)。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新经济外交中心副研究员索米亚·布霍米克(Soumya Bhowmick)指出,该协定堪称两国贸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从经济维度重塑“印英2030年路线图”。该协定反映了两国战略重点的深度融合:英国在脱欧后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布局,而印度借助“印度制造,服务全球”议程推动出口导向型增长。此外,在全球供应链重塑和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两国对构建“基于规则的民主贸易走廊”亦持有共同的地缘政治诉求。
首先,作者概述了印英《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大幅削减关税是该协定的核心,涵盖了从高档汽车到加工食品等品类。根据协定,印度出口到英国的99%的产品,包括纺织品、零售和仿制药,都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印度对英国商品征收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5%降至3%。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举措之一是,印度对苏格兰威士忌及其他英国烈酒关税立即从150%降至 75%,10年内逐步降至40%。尽管印英两国在彼此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仍较低,印度仅占英国贸易总额的2.4%,而英国在印度贸易中的份额已从2009年的2.4%下降到2024年的1.8%左右,但多年来双边经济关系保持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12月,双边贸易总额达到426亿英镑(约合5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8.3%。服务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货物贸易主要集中在工程、纺织、制药和精炼石油等领域。投资流动虽然不对称,但依然强劲。2023年英国在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为174亿英镑,印度在英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131亿英镑,反映出商业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和跨境企业网络的持续扩大。
其次,作者表示印英《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蕴含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在产业转型、生产率提升和供应链韧性方面。英国财政部估算,到2040年该协定将为英国GDP增加约48亿英镑,带动实际工资增长22亿英镑,并新增财政收入超10亿英镑。印度政府预测,未来五年双边贸易额将增长340亿美元,电子、化工和软件服务等行业的出口增长有望加速。对英国而言,该协定的达成恰逢国内制造业面临脱欧后调整与供应链重塑的双重压力之际。印度的中间产品(尤其是医药、汽车零部件和IT服务)预计将使英国工业在特定细分领域的生产成本降低高达2 %。此种成本效益叠加英国企业在印度享有的市场优惠准入,或将激励英国企业在清洁技术、工程和航空航天领域加大长期深度投资。该协议还确保了英国高档烈酒和高端汽车等高价值出口产品能够进入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之一——印度。西米德兰兹郡、英格兰东北部等英国制造业密集地区长期面临去工业化压力困扰,而这些发展机遇将为其注入稳定动能。对印度而言,该协定与其将本土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宏观目标高度契合。该协定提供的关税减免和监管政策,将为出口密集型产业集群带来实质利好。例如蒂鲁布尔的针织品产业集群、坎普尔和金奈的皮革出口商以及古吉拉特邦的特种化学品企业,都将借此获得更稳定、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英国市场准入渠道。此外,该协议还符合印度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为电子、太阳能组件和电动汽车零部件等朝阳产业提供了稳定的需求渠道。与此同时,该协定中的“例外条款”既保留了印度的本土化政策与采购灵活性,也确保了该协议不会制约印度的发展雄心。
最后,作者指出该协议仍存在一些关键缺陷,可能会削弱其整体影响力。一是印度曾力推达成更为宽松的人员流动框架,旨在为其IT专业人员争取更加便捷的跨境流动待遇,但因英国移民议题的政治敏感性而未达预期。二是英国金融和法律行业对未能获得英澳自由贸易协定同等水平的市场准入表示不满。三是印度未能获得英国即将出台的碳边境调整机制的豁免,这为其高碳密集型出口商品埋下潜在风险。四是印度农产品出口商继续面临严格的卫生和植物检疫壁垒。此外,印度各邦是否会制定积极激励政策开拓英国采购市场、双边贸易逆差将如何影响国内政治叙事以及数字贸易合作能否推进,这些议题都需要进一步关注。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印英《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的经济影响无法仅通过表面的贸易额或 GDP预测来加以衡量,其真正的意义在于重塑双边贸易投资的根本格局,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绿色技术、生物制药及数字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如果能得到有效实施,该协定不仅能实现商业层面的共赢,更有望构建支撑两国包容性、创新驱动型增长的长期经济架构。
(审校:张含睿 编辑:田鑫)
原文于7月25日发布于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whisky-wages-and-the-new-india-uk-trade-deal
上一主题: 印度的世界观
下一主题: 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中国: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