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钰译评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10月下旬,印中就边境部分争议地区达成巡逻协议,双边关系出现明显“解冻”的迹象。该现象引发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印太地区”优先事项的讨论。中印关系“解冻”以及印度积极参与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际机制,如扩员的金砖国家峰会,是否表明印度有意减少对美西方,尤其是对美国的政策倾斜?更重要的是,印度在“印太地区”的优先事项是否发生改变?对此,斯德哥尔摩南亚和印度太平洋事务中心(SCSA-IPA)负责人,印度防务问题专家贾格纳特·潘达(Jagannath Panda)就印度在“印太地区”的优先事项以及其行为特点进行分析。他认为,印度对印太秩序的政治构想与其多极亚洲秩序观具有一致性。印度在该地区的战略愿景具有双重逻辑,即追求多极化的印太秩序观与维持印度的地区影响力并重。
首先,潘达指出,“印太地区”是多极化亚洲秩序以及中美战略竞争的焦点。他认为,在全球日益呈现出中美“两极动态”格局以及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局势下,印度尝试通过“多向结盟”战略以实现该地区“再平衡”的努力正在取得进展。潘达分析道,尽管中国仍旧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双边关系出现缓和,但在边境和印度洋地区,中国仍然是一个持续的“威胁”。因此,为维护其自身安全以及增强本国实力,印度巩固了与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的技术、国防和安全关系。近些年,双方开展了多领域合作,譬如在军事领域,双方启动了印美国防加速生态系统(INDUS-X),并扩大双边和多边海上演习。在半导体领域,双方发起了“印美关键新兴技术倡议”(ICET)并建立了联合半导体制造工厂。与此同时,印度还加强了与“志同道合”的印太利益攸关方关系,包括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瑞典、荷兰、英国、日本、菲律宾以及韩国等。印度通过增强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外交、数字技术和海上安全合作,推动地区多极化,以试图对冲中美战略竞争对自身造成的战略压力,并削弱中国在印度“后院”,即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
其次,潘达进一步分析了印度在该地区的核心战略。他指出,印度在该地区的核心战略是莫迪的东南亚战略。自“东向行动”政策出台以来,莫迪在外交表态中多次展露对东南亚的雄心壮志。莫迪试图利用南亚和东南亚之间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加强印度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作为东盟的全面战略伙伴和东亚峰会成员国,印度在印太秩序观中始终坚持以东盟为中心。然而,目前南亚与东南亚之间的合作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对此,莫迪近期对新加坡和文莱进行访问,凸显了印度与东盟国家在“印太地区”外交、经济和战略关系的积极进展。具体而言,印度加强了与文莱的双边关系,深化了在国防、贸易、投资、技术、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和地区安全方面的合作。在被称为东南亚门户的新加坡,印度向其展示了在数字技术时代致力于将印度打造为制造业中心的雄心,表达了希望与新加坡就关键技术领域加强合作的愿景。此外,越南和菲律宾与印度国防合作也在持续推进。而印菲出于对中国的“威胁感知趋同”以及印度对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支持”立场,使得双方在该地区逐渐实现“利益趋同”,并加强了双边关系发展。
再次,潘达指出,印度在印太地区的行为体现了现实政治和灵活外交相结合的特点。考虑到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政策特点,拜登总统任期内对多边主义的推动将在特朗普2.0时期让位于“双边主义”和“小多边主义”,即回归小布什时期的“点菜式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 à la carte)。潘达认为,尽管印度一直是推崇多边主义的“狂热支持者”,但美国提出的“小多边主义”也很适合印度。例如,印度有效地利用了特朗普1.0时代恢复并推动了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扩大了其全球影响力,并为其在“印太地区”建立可靠的安全机制提供了动力。具有灵活性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也使印度能够做出利于本国经济利益的选择,如加入“供应链协议”的同时,选择退出IPEF的贸易谈判。与此同时,印度还积极参与了以“全球南方”为代表的金砖国家机制。面对印度的灵活外交,国际社会就印度是否愿意通过对华缓和,作为其在该地区实现“巧妙平衡”的战略手段进行争论。对此,潘达认为,中印不太可能停止“敌对行动”,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警惕不会发生改变。但尽管如此,两国已经在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中开展了积极合作,这凸显出国际政治局势的不可预测性和灵活性。
最后,潘达总结道,印度关于印太秩序的构想与其本国的地区战略是一致的。即建立一个包括强大印度在内的多极印太秩序,使之成为“印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石。
(审校:段染 编辑:杨倩)
原文于12月6日发表在《外交学人》
上一主题: 印度引领全球南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
下一主题: 孟印关系岌岌可危与未来之路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