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印孟三方能源合作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7日 浏览量:2586

杨鑫钰译评

印度总理莫迪与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 

(图片来源:印度斯坦时报)


近日,孟加拉国全球事务中心 (CBGA) 研究员Syed Raiyan Amir撰文对尼印孟三方能源合作的推进情况及其对三国能源合作的影响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尼泊尔是一个陆锁国,如果要发展对外贸易,就需要与邻国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基于推动区域能源合作的现实需求,三国提出了尼印孟三方协议Bangladesh-India-Nepal,简称BIN),旨在通过实施跨国能源计划、基础设施和输电网络等方式,充分释放尼泊尔水电项目潜力,升级输电基础设施,整合电网,带动区域国家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面发展,促进区域能源一体化,实现各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共赢。


首先,作者介绍了尼孟两国能源合作发展现状。20228月,尼泊尔和孟加拉国政府就能源合作达成协议,正式向印度政府提出请求,希望印度允许从尼泊尔向孟加拉国出口40-50兆瓦电力。并且,根据联合常务委员会(JSC)达成的共识,尼泊尔电力局(NEA)和孟加拉国电力发展委员会(BPDB)向印度提出了请求,要求在出口能源方面达成三方协议。20229月,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访印期间,提出希望从尼泊尔和不丹途经印度进口电力的诉求。对此,尼泊尔电力局 (NEA) 已请求印度监管机构授权,利用印度现有的输电基础设施向孟加拉国出口 40-50 兆瓦的电力。基于尼孟能源合作发展现状,作者认为印度在三方协议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尼孟两国需要与印度合作,以促进跨境电力贸易。


其次,作者进一步介绍了涉及印度、尼泊尔以及孟加拉国的“BIN”三方协议的具体应用。作者提到,目前印度正在考虑尼孟两国提出的能源合作三方协议,以帮助尼泊尔实现跨境与孟加拉国进行能源交换的同时,为本国的能源领域发展提供支持。作者指出,尼泊尔位于印度东北部,是推动印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印度也迫切需要开发其东北地区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而孟加拉国有能力对印度东北地区提供多种输电途径。因此,作者认为,“BIN”三方协议可以加强该地区能源发展的稳定性,进而促使该地区的经济得到稳步增长。他还指出,在该协议的运行下,印度或将利用孟加拉国的电力走廊降低其能源运输成本。并且,根据该协议规定,从印度到孟加拉国的电力走廊也将允许从尼泊尔进口电力,这将开启尼孟两国能源合作的新阶段。此外,通过该三方协议,印度或将开发其东北部地区的水电能源潜力,三国也将通过互惠措施建立各自的能源安全圈,从而促进南亚地区更大的区域合作。


随后,作者分析了“BIN”三方协议对尼孟能源合作的重要影响,并将其主要概括为六个方面。第一,“BIN”三方协议有助于加强尼孟两国的电力贸易往来。该协议有助于两国建立跨国输电基础设施以及签署电力购买协议,进而加强两国之间的跨境电力贸易。第二,“BIN” 三方协议的采用或将加强尼孟两国共同致力于推进尼泊尔的水电开发计划,从而满足孟加拉国的电力需求。该协议或将推动孟加拉国的可再生能源组合并促进可持续能源生产。第三,“BIN”三方协议优先考虑加强输电基础设施,使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两国之间的电力传输得以顺利进行。作为回报,印度将拥有更强大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有助于印度在外交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第四,“BIN”三方协议主张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电网合并,以保证可靠有效的电力传输。该系统的集成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简化负荷管理并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第五,由于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两国在可再生能源生产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因此,“BIN”三方协议的采用将促进两国在可持续能源方面的合作,包括光伏、风力涡轮机和生物能源计划等。两国将通过对专业知识、技术和最佳实施方案的交流,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第六,“BIN”三方协议或将推动南亚地区成为俄乌冲突爆发后新的世界电力枢纽,为维护区域及全球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作者总结道,印度或将成为确保尼孟能源合作的最值得信赖的伙伴。他认为,“BIN”三方协议在促进区域能源一体化,加强能源安全、鼓励可持续发展并刺激尼孟两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印度在该地区树立大国形象,加强与域内其他国家在能源领域的互联互通。

(审校:孙小涵  编辑:祝嘉聪)


原文于1115日发表于欧亚评论官网

https://www.eurasiareview.com/15112023-bangladesh-nepal-energy-cooperation-applying-the-bin-approach-analysis/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