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涵译评
(图片来源:印度斯坦时报)
2019年9月27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出席了由法德组建的“多边主义联盟(Alliance for multilateralism)”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打造网络 展现成效(Building the network and presenting results)”的讲话。苏杰生在讲话中指出,全球商品短缺的金德伯格陷阱远比修昔底德陷阱严重得多。(译者注:“金德伯格陷阱”源自美国经济史家金德伯格,指的是国际体系中无国家愿意且有能力承担领导责任导致的失序困境。金德伯格所提出的霸权稳定论主张国际金融秩序有赖于善意霸权维持。他认为,1930年代的经济恐慌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因美国逃避了领导国际秩序、提供国际公共财的霸主职责。)此外他呼吁要警惕民族主义和重商主义,对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加以规制,并对过于落后以至于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挑战的各类机制、机构加以改革。印度学者贾格纳·潘达近期在《外交学者》官网撰文表示,随着俄乌冲突和台海危机蔓延,目前有必要重新审视金德伯格陷阱的重要性,并对印度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加以分析。
潘达指出,自2017年以来,学术界就已对金德伯格陷阱展开了热烈讨论。他援引了美国著名学者小约瑟夫·奈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任之初所写的一篇文章(译者注:小约瑟夫·奈所著原文见https://www.belfercenter.org/publication/kindleberger-trap),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遭受特朗普施压并被其孤立的中国是否会成为一个‘颠覆性的搭便车者(disruptive free rider)’,将世界推向金德伯格陷阱呢?”潘达认为小约瑟夫·奈并没有对修昔底德陷阱加以驳斥,但也确实否认了其必然性,指出这种观点“常被夸大”。另外潘达注意到,小约瑟夫·奈对世界或将陷入金德伯格陷阱表示担忧,但其对中国崛起对于世界的影响的评价并不全是负面的。但是潘达强调,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红利正向作为全球商品供应大国的中国倾斜,中国的这种优势对于其他国家显然是“不负责任的”。由此潘达引出所要论述的核心问题,即在金德伯格陷阱愈发显著的当下,印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随着中国军力不断增强,印度在本国内外乃至整个印太地区都受到愈来愈大的影响,印中两国间也或将在未来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那么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和安全合作是否会对印度战略安全产生积极效果呢?
潘达认为,印度作为一个新兴中等强国和一个有影响力的区域强国,中国是否被其他国家视作可靠的商品供应国不仅会对印度自身发展产生效应,而且还会影响印度参与各类区域和全球合作机制。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印度作为全球仿制药制造中心的信誉得到显著提升,不仅满足了本国超10亿人口的供应,还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医疗资源压力。然而,印度仍需与其他国家协调一致,克服对于中国制造的药品和医疗设备的过度依赖。潘达指出,这场疫情暴露了各国以本国利益为优先时会做出诸多难以预测的举措,这使得富国和穷国之间的鸿沟愈发被拉大了。他指出西方国家最为虚伪,纷纷囤积医疗器材,甚至会销毁部分器材,有时还会把临期疫苗捐赠给其他国家。中国的口罩和疫苗外交则引发了其他国家对于其产品质量和有效性的担忧,其捐赠意图也使人疑虑是否会有附加条款。最为严重的是,国际社会在抗疫方面缺乏合作。潘达认为,“在中国的要求下”,多个国际组织将在抗疫中取得了较好成果的台湾地区“排除在外”,这凸显了“中国将本国利益凌驾于更大政治理想之上”。而俄乌冲突及其引发的全球粮食、能源和人道主义危机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愈发受到关注,但中俄间的密切关系不禁使其他国家再一次质疑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商品供应国的可信度。
潘达认为应从战略意图而非国家实力分析中国崛起对于世界的影响。他指责中国“企图颠覆美国所主导的现行世界秩序”与其所宣称的“倡导全球治理多极化”并不相符,中方“毫无歉意地加速推进领土统一”,这才“引发当前的台海危机”。他还攻击中国的“冒险主义”会“在周边地区引发本可避免的连锁反应”,还会使“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局势愈发紧张。由此他强调,在俄乌战事尚未终结之际,“中国的鲁莽行为令人深感不安”,这是一种“打着‘负责任大国’旗号推行力量投射战略的‘弄巧成拙’之举”。他认为,对于美国众议员议长佩洛西有争议的访台事件,中国予以暂停两国气候合作等反制措施或将使全球信任愈发撕裂、治理鸿沟愈发显著,本已深陷困境的全球经济或将雪上加霜。
潘达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等强国在扩大其贡献以及制定联合行动计划方面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为了避免金德伯格陷阱,中等强国必须充分运用外交手段,加强合作以应对大国协调机制的局限性。而在多边干预机制匮乏的情况下,区域内志同道合的伙伴国家也有责任联手制止局势升级。他认为,印度应针对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一系列区域合作伙伴,制定周密战略。潘达强调,印度应该在当下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发挥更大作用,以填补其引发的全球治理真空,并谋求与不同的伙伴国家合作,努力维护一个更加平等、稳定、可持续的全球经济秩序。印度应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俄罗斯、台湾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接触,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自身对于中国经济的过度依赖,并建立良好的大国形象。而通过积极参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多边机制如亚投行和金砖国家等,印度可以更好地维持在国际关系中的力量平衡,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潘达认为,短期之内与中国完全脱钩并不现实,但印度参与共同创建的供应链弹性倡议(SCRI)是一个极有可能带来红利的大胆举措,而台湾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或将使其成为印度的理想合作伙伴。印度应该尽快与台湾地区达成自贸协定,共同建立半导体制造中心,从而大大降低对于中国的依赖。
潘达认为,即便截至目前印度对于台海局势的立场仍较为谨慎,但是不断发展的局势或将使印度“下定决心”,另外美国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与台湾地区加强合作的举措,这也或将为“美台自贸协定”乃至其他国家类似的倡议铺平道路,台湾地区在未来也有可能会参与到供应链弹性倡议和印太经济框架中来。
潘达在文章最后指出,为避免陷入金德伯格陷阱,印度的最佳选择是与地区国家联合,例如身为亚洲经济强国的日韩也在寻求降低对于中国的依赖,另外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新兴国家如越南、印尼等也对这一议题很感兴趣。除此之外,印度还应不断拓展合作,如与欧洲和非洲谋求共识等,这将成为印度朝着创建团结、高效、可持续的多极治理框架迈进的重要一步。
(审校:张含睿 编辑:段染)
原文于9月24日发表于《外交学者》官网
上一主题: 白宫发布首个数字资产开发框架 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
下一主题: 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天平悄然倾斜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