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4日 浏览量:7874

盛宇涵


auto_1144.jpg

(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应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月初,中国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阐明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助力沿线各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的开创性转变,也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重要举措。面对全球经济发展中愈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沿线国家地区差异性、脆弱性的生态自然环境,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发布了《指导意见》,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长期关注绿色经济发展问题,并进行了多方面积极探索。2015年9月,中美绿色基金发起成立。2016年8月,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成为了全球首个具有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2016年11月,中国银行首支中国绿色资产担保债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新增绿色投资1.1万亿元,绿色产业产值规模已达到8.4万亿元。据中国人民银行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年均绿色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总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0万亿元。中国对绿色经济的重视和探索也将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然而,当前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发展和全球产业转移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因此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当前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缺乏基础机制和标准,中国在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建设方面具有较大压力。目前,虽然中国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已有众多项目融资机制,但各机制基本不涉及绿色融资以及绿色发展的概念,也缺乏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因而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基本是从零开始。

 

二、《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系统阐述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从宏观理念到微观制度展开了全面规划。

首先,《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三大重要意义。其一,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向沿线各国分享了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增进国家间互信;同时,在实践层面上也能切实提高沿线各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促进共同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当前国际社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相吻合,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其三,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促使沿线各国积极承担责任防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其次,《指导意见》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展开了总体规划。在总体思路方面,绿色“一带一路”将通过构建政府引导、企业推动、民间促进的立体合作格局,全面推进“五通”绿色化进程。在主要目标方面,国家力争在3-5年内建成务实高效的生态环保合作交流体系、支撑与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合作基地,制定落实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政策和措施,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在5-10年内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环保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

再次,《指导意见》部署了绿色“一带一路” 建设的四大主要任务。一是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贸易发展和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二是通过统筹国际环保合作机制、加强生态环保标准与科技创新合作、建设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全面支持。三是通过加大绿色项目政策援助、强化企业行为绿色指引、制定完善投资规范,以保障绿色“一带一路”的实施效果。四是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优势,强化各地环境监管和治理能力,以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最后,《指导意见》安排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组织保障。一是通过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与企业及公众之间多层次良性互动,落实组织协调。二是利用现有国际多双边合作机构和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绿色“一带一路”人才队伍建设。

 

三、绿色“一带一路”绿色化的建设路径

通过分析《指导意见》可以看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把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一带一路”全过程,提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绿色化水平。因此,笔者将从绿色化“五通”建设的角度展开具体探析。

利用现有的多层次交流平台,加强绿色“一带一路”政策沟通。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欧亚经济论坛等合作机制,加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生态环保战略和规划对接,构建环保合作网络。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借助联合国环保署、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等专门性国际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气环境污染等专业领域展开交流,凝聚共识。

把握相关国家的生态环境和法规政策,开展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覆盖有广阔无垠的陆域和浩瀚无涯的海域,有着高地、平原、荒漠、海洋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因此投资建设者需要针对具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环境污染预防、减缓措施与生态环境恢复措施。此外,投资建设者也需要关注和遵守所在国家的环保法规政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保法规政策发展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对于环保法规政策完善甚至标准较高的国家,投资建设者应妥善把握并积极落实相关环保标准;对于环保法规政策尚不健全的国家,投资建设者应主动遵守母国和国际环保法规标准。

开展“绿色贸易”,坚持自由贸易和绿色环保协调可持续发展。狭义层面的“绿色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但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绿色贸易”是指在沿线国家的贸易交往中重视环境保护,追求自由贸易和绿色环保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为实现绿色环保理念,“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提高贸易环保要求,推动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构建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的产业链。另一方面,绿色环保理念不能成为制约“一带一路”贸易自由化的路障。因此,沿线国需要积极交流、制定绿色产业标准,在自由贸易协定中设置切实可行的环保条款,减少绿色贸易壁垒。

创新“绿色金融”,通过资金融通带动绿色贸易与投资。绿色金融是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重要举措,通过鼓励和支持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能够得到统一保障。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借助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和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筹集环保项目资金,利用绿色保险控制污染性投资。在绿色融资机制方面,作为“一带一路”的提倡者,中国应鼓励各大融资机制给予“一带一路”环保项目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在“丝路基金”下专设绿色环保基金以资助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此外,在项目融资标准方面,融资机制可以借助国际通行环保标准(如赤道原则),有效识别、评估和管控项目的环境风险。

媒体深入传播,企业积极作为,实现绿色“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利于沿线国家发展的积极举措,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应充分宣传中国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与此同时,投资企业作为沿线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直接参与主体,其责任意识和实际作为决定了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国民中的认可程度。因此,投资企业应主动承担环保责任,采取预防性措施应对环境挑战,并尝试开发环境友好型技术,以赢得沿线国国民的认可与尊重。

 

(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法专业2016级硕士生)

 


 

The Belt and Road: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SHENG Yuhan

 

On May 14th, 2017,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as inaugurated in Beijing. In the keynote speech, Xi Jinping propos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should implement the new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strengthen eco-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and jointly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2030. Earlier this month,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and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jointly issued the "Guiding Ideas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 This  guidance document illustrates China’s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helps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2030.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