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5
李廷康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自2016年伊始持续发酵的美国在韩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简称萨德)事件最终随着今年3月6日部分装备运抵韩国成为事实。美韩罔顾周边邻国利益贸然打开潘多拉魔盒之举显然破坏了东北亚脆弱的平衡,但“朝—美韩”双方也并未“做好迎头相撞的准备”。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发挥政治智慧进行外交调控显然更加要紧,积极协同俄罗斯共同应对萨德是当前我国国际危机管理中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
一、中俄“准联盟”应对萨德的战略考量
2016年1月6日朝鲜在咸镜北道进行核试验并宣布已拥有氢弹、且随后不顾国际社会制裁频频向周边海域试射导弹引发了韩国当局的恐慌,成为萨德入韩的肇始因素。萨德系统是由美国研发专门用于对付大规模弹道导弹袭击的陆基战区反导系统。由于部署该系统可能激化朝鲜半岛局势且其雷达探测覆盖中国中东大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远超美韩所谓“只用于对朝鲜核与导弹威胁”之用途,对此,中国外交部、国防部等部门多次表示坚决反对的态度,中国国内民众也展开大规模抵制行动。同时,包括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卢茨基在内的诸多官员也对此表达了不满,称将在外交活动和军事计划两方面考虑美韩这一举动。3月9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强调此举无疑会给国际和地区战略稳定带来最为严重的负面后果,这一新的破坏性因素使得东北亚局势更加复杂,更可能挑起该地区包括导弹竞赛在内的军备竞赛。当前东北亚局势是在冷战安全结构下各方权力的动态性失衡,其表层是朝鲜核试验和萨德入韩的安全困境,深层推力则是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操作及“塑造敌手”的操盘。美国是目前的最大受益者,既能够强化对韩安全承诺以巩固美韩联盟关系,进而深化在亚洲的战略存在及推进其全球战略,同时还可以凭借此举加强对中国腹地空情军情的侦察能力,强化中美军事力量不对称状态,与部署在日本、台湾、关岛、澳大利亚等地反导系统形成西太平洋反导体系,对中俄形成包围之势。由此可见,中俄在萨德入韩事件上具有共同关切。
中俄“准联盟”也由此成为应对萨德入韩的应有之义。“准联盟”是指一国应对国际政治争端时协同另一国或多国形成非正式的、稳定的战略协调与合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尤其以冷战时期中美共同应对苏联霸权的“双人小舞步”为典型。新世纪尤其是乌克兰危机以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战略协作力度加大。2010年9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时两国发表共同声明,以及2011年胡锦涛主席访俄时两国元首达成重要共识,见证了中俄战略协作的逐渐成型。2014年5月普京访华时与习近平主席举行会晤,两国元首签署《联合声明》则说明了中俄战略协作的进一步强化。随后克里米亚公投导致欧美等国对俄进行严厉制裁,中国则采取不干涉策略并在俄罗斯经济困难时施以援手;随后俄罗斯也报之以李,普京在中日领土争端激化的情况下访华,中俄两国海军在东海距离钓鱼岛不远的海域举行了军事演习。此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关注世界全局,在改造现行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反对单极霸权和参与全球治理方面中俄两国的立场和表态高度一致,在叙利亚等国际热点问题上也协同合作,表现出“准联盟”的“默契”。
二、中俄“准联盟”的现实基础与潜在风险
中俄两国战略协作存在广泛的现实基础,“准联盟”应对萨德正当其时。
一方面,安全威胁的出现是“准联盟”凝合力量共同应对的“激励因素”。“双头鹰”向来将远东地区视为战略纵深。俄东部军区司令谢尔盖·苏罗维金曾表示,萨哈林岛和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是俄罗斯的“东方前哨站”,对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至关重要,将抵御任何威胁。俄副总理罗戈津也曾指出:“美国创建欧洲导弹防御系统所声明的任务并不符合现实,而其在太平洋地区额外部署导弹拦截系统则使俄罗斯被反导基地全面包围。”萨德部署对于俄远东安全利益的威胁将促使中俄靠拢,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竞争性政治集团的对立是“准联盟”存在的现实需要。冷战安全结构是桎梏朝鲜半岛和平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2011年朝鲜政权更迭之后频频挑战国际社会底线,中朝关系也因此蒙上阴影,相对于美日韩三国的力量对比天平已然倾斜,此次萨德入韩只是美国增加的又一个砝码。力量平衡是维持国际关系稳定的一种结构,当这种脆弱的结构被打破时可能会带来剧烈的冲突。当前半岛虽不致兵戎相见,也需要中俄相互协作以维持新的政治力量平衡。
然而,非正式“准联盟”策略,由于参与者本身力量及涉入程度差异,在具体问题领域难免存在不同的战略考量,这可能成为中俄协同应对萨德的潜在风险。具体而言,中俄利益的可能分歧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俄对于萨德入韩的威胁感受不同。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重心和人口密集区都在萨德覆盖范围内,它的部署在和平时期能够协助美国对华抵近侦察,在危机时期将严重损害中国战略威胁的有效性。美苏在1972年签订《反导条约》,目的就在于维持大国间的核均势。这一均势是维持两国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萨德的部署将使得中美核均势失衡,严重威胁中国的战略安全。相比之下,俄远东及争议地区只是东方边缘地带,俄战略威胁能力并不因萨德入韩而遭受重大影响。
第二,俄战略重心与主要精力仍在欧洲方向。2001年美退出《反导条约》即开始在欧洲实施一系列反导计划。此外,北约东扩及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西部边界上的压力持续也持续上升。因此,俄罗斯目前已很难分身全力应对萨德。且新时期美国全球三大军事假想敌:俄罗斯、伊朗和中国,分别对应欧洲、中东和亚太,为其在三大战略地区部署军事基地寻找合法理由。可见,俄并非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头号目标,不能排除俄将退居二线并将中国推上应对萨德前台的可能。
第三,俄韩关系也为中俄协作带来一定不确定性。普京上台以后,俄韩两国的合作持续扩大,同时双方也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全面伙伴关系,宣布共同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以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并在国际重大问题上加强协调。乌克兰危机之后的西方制裁中,韩国并未跟随美日,而是表现得更灵活,口头上承诺一定行为甚至措辞严厉,同时避免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韩国对于双方合作十分热心,而俄罗斯对于韩国的合作意向也持积极态度。俄韩良好的关系为中俄合作反制萨德部署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因素。
三、中俄“准联盟”应对策略浅见
3月8日,王毅外长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时指出:“拥核不会安全、动武不是出路、复谈还有机会、和平仍有希望”。因此,中国需要认清各方关切,运用更大的政治智慧进行外交调控。
一方面,加强“准联盟”之间领导人的协商和通讯情报的互换以保持利益和立场的一致。共同利益的存在并非是合作的必要条件。作为政策协调过程的结果,当一国政府遵从的政策被另一国政府视为能够促进本国利益时,政府间的合作才会发生。为避免类似“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情况出现,此次应对萨德入韩,中俄领导人需要加强协调应对的措施和步调,在对外声明中进行措辞严厉的批评,在多边会议上形成特定议程以引起广泛的讨论,利用经济工具进行施压,在军事措施上加强通讯情报的互换,以达到“威慑”和“诱导”的效果。中俄之间也需要加强其他领域的合作巩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运用“多边是舞台,大国是关键”的策略与相关国家进行磋商和交涉,以扭转目前的不利态势。朝鲜运用“悬崖政策”妄求迫使美国与其平等谈判的行为让半岛局势越发复杂,此时,各方单独遏制朝鲜核试验的手段都颇为有限,重回多边舞台维持半岛稳定是可期的最佳方案。而中美、中韩也应该认识到突破目前零和游戏死循环的必要性。今年2月17日,王毅外长在德国波恩会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时双方也就半岛问题交换了意见;据悉,习近平主席还将于4月在佛州马阿拉歌庄园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会晤,为中美之间展开对话铺平道路,届时双方势必针对此次事件进行讨论。而韩国最高法院通过弹劾案后新的总统选举周期也已经启动,预计大选将在今年5月9日举行。来自反对党共同民主党的文在寅目前呼声较高,而他承诺将重新评估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问题。尽管不应过于乐观,但利用韩国国内反对势力和情绪为抓手仍是可尝试的途径。
(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16级博士生)
上一主题: 美国退出TPP背景之下,中国参加智利峰会的影响与意义
下一主题: 中哈跨界河流水量分配合作问题的症结与对策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