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爽译评
(图片来源:辨喜基金会)
印度国产HF-24“风神”战斗机已退役多年,如今印度空军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印度退役准将阿肖克·帕塔克(AshokPathak)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审视印度空军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前景,试图为印度空军制定基于事实的战略。
首先,作者回顾了印度国产战斗机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早期探索国产战斗机。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承了“喷火”(Spitfires)、“暴风”(Tempest)等当时性能较为出色的战斗机,后续又陆续引进“吸血鬼”(Vampires)等多型战机,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拥有23个战斗机中队,其空军实力在亚洲位居前列。印度首任总理怀揣雄心壮志,希望印度成为亚洲首个能自主生产战斗机的国家。为此,邀请曾研制出二战时期德国优秀战机Fw190的科学家库尔特・坦克(Kurt Tank),主导国产战斗机项目。1961年,HF-24“风神”战斗机首飞,可携带1800公斤炸弹、100枚68毫米火箭弹以及四门30毫米机炮。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HF-24“风神”击落一架巴基斯坦F-86“佩刀”战斗机,三名飞行员因此获授“勇敢战士”勋章(VeerChakra)。但HF-24“风神”战斗机存在明显设计缺陷,同时使用四门机炮时强烈振动会致使飞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失效,在特定攻击角度下座舱盖还会脱落,最终于1990年全部退役。
第二阶段:引进多国多机型装备。HF-24项目的失败,促使印度开启了长期从国外大量进口战斗机的历程。自1963年米格-21进入印度后,苏-7、米格-23、米格-25、米格-29及苏-30MKI等多款战机相继被引入。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空军开始装备超音速战斗机,先后装备了英国的“美洲虎”、俄罗斯的米格-29、法国的“幻影-2000”及“阵风”等战斗机。目前,印度空军装备中,米格-23、米格-25和米格-27已退役,三个米格21中队也将于2025年底退役,届时将仅剩28个战斗机中队。
第三阶段:开启“光辉”战斗机漫长之路。1978年,因无法解决HF-24“风神”的缺陷且米格-21表现不佳,印度空军希望获得一款低成本战斗机以替代二者,“光辉”战斗机项目应运而生。印度计划采用电传操纵、复合材料机身等先进技术,并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印度航空发展局(ADA)、燃气轮机研究机构(GTRE)和印度空军协同推进。然而,由于知识储备、专业技术和执行能力严重不足,“光辉”战斗机研发进度一再拖延。直到2015年,首批“光辉”战斗机才在印度空军服役,作者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鉴于上述经验成败,作者指出推动印度空军本土化需要转变思维认知、调整组织结构以及改革研发流程。具体而言,一是转变国防投入观念。2024年全球国防产品市场规模达24940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增至38710亿美元。2024年印度国防市场规模为172亿美元,2033年将达到284亿美元。2025年全球军用飞机市场规模为505.9亿美元,到2032年将增长超过700亿美元。未来二十年,印度军用飞机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和维护、修理和大修(MRO)市场规模将达到67亿美元,商用飞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80亿美元左右。作者认为,印度应积极推动武器出口,抓住军用和商用飞机、航空发动机等产业市场机遇,创造就业机会并提升国际影响力。二是理性看待实力差距。作者指出,在军事力量对比中,印度不应过分纠结于战斗机数量和代际差距。历史经验表明,战争结果并非由起始装备数量和代际决定。例如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尽管印度在空军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未能充分发挥装备效能。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时至今日,印度国防生产单位一直处于垄断状态。作者批判过度且不必要的保密措施、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以及阻碍目标实现的墨守成规,导致了印度空军本土化进程的资金浪费与项目延误。为扭转这一局面,印度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向私营部门开放国防工业,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推动公共部门在竞争激烈的生态系统中展翅高飞。四是采取“举国一致”(whole of the nation)方式。中国国防开支约占其GDP的1.5%,总额达2450亿美元,这相当于印度的国防总支出。作者认为,在国防开支方面与中国竞争并非明智之举,从国家安全利益角度出发,印度也无需采取这种竞争策略。作者表示,更为关键的是,印度应制定精明务实的外交政策,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态势,齐心协力争夺全球供应链优势地位,以及从国内和国际层面反击中国“叙事战”。
(审核:张含睿 编辑:杨倩)
原文于5月9日发布于辨喜基金会官网
上一主题: 远程战争:新的印度战争理论
下一主题: “朱砂行动”的特点、内容和结果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