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为何突然走到一起?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9日 浏览量:3778

张含睿译评

(图片来源:新华社)


10月下旬美国总统大选前夕,中印关系出现重大转折。两个事件预示着这一变化。一是1021日,印度宣布与中国达成协议,恢复在拉达克东部德普桑和典角(译者注:Demchok,印称碟木绰克)的巡逻权,在恢复巡逻之后,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部署在前沿阵地的数千名士兵将陆续撤离。二是印度总理莫迪和中国国家主席于1023日在金砖国家峰会上举行了双边会晤。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白康迪 (Kanti Bajpai)分析了中印关系出现积极变化的原因并对促进双方关系进一步正常化提出了几点展望。

首先,白康迪分析了促进印中关系缓和的三点因素。第一是经济因素。白康迪认为,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但如果想将GDP增长率提高到8-10%,就需要中国的关键产品进口以及中国的投资。在美西方因去风险战略而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趋于3-4%,而印度作为出口和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正在增强,GDP逐步接近日本。第二个因素是双方意识到除非彼此希望通过战争解决问题,否则加勒万河谷冲突后的大规模部署就是在浪费人力、金钱和物资。由于双方都明白在拉达克东部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些部署在军事上是徒劳的,象征意义也已消失。此外,两国军队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印度来说,同时与中国和巴基斯坦发生两线冲突将是艰巨的任务。因此,印度政府需要削弱更大的威胁,即中国,同时建设应对两线战争的能力。对中国来说,更大的军事担忧在台湾海峡、东海和南海。中国也不愿面对两线对抗的局面。第三个因素是出于对美国的战略考量。白康迪指出,印度成为美国的战略伙伴主要原因在于两国都将中国视为威胁。然而,印美关系也存在龃龉,美国批评印度的民主倒退、人权和少数民族保护问题。最近又有指控称,一些印度官员参与了在美国领土上暗杀一名锡克教分离主义活动人士的未遂事件。美国情报部门还与加拿大分享了温哥华一名锡克教分离主义者被杀的情报,加拿大声称这次行动是由印度政府组织的。通过与中国和解,莫迪政府很可能向美国发出信号,表明它还有其他战略选择。对于中国而言,中美关系持续下滑,涉及贸易、西藏、新疆、台湾和南海等内部问题,以及美日印澳在印太地区联盟等问题。白康迪认为,破坏该联盟的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而促使印度保持中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这三个因素意义重大,表明缓和关系可以持续下去,并最终使两国关系重回正常化道路。

其次,白康迪认为印中两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持军事缓和关系,以推动更大范围的正常化进程。第一步已经迈出,即双方军队在德普桑和典角(译者注:Demchok,印称碟木绰克)恢复巡逻,并制定了相关授权协议,即小规模巡逻和巡逻前通知等。双方军队将首先恢复在加勒万、班公错等热点地区的巡逻。到目前为止,主要的缓和措施是建立缓冲区以分隔两国部队。虽然建立缓冲区对于局势缓和大有裨益,但双方仍担心这些地区会被秘密入侵进而实现永久部署。因此,监控这些区域至关重要。巡逻是一种有效的监控手段,其他手段包括地面和卫星传感器以及无人机监测。但是,无人机反过来可能会破坏边境局势稳定,因为它们可以携带弹药并漫游到缓冲区之外。为此,白康迪认为有必要进行充分的谈判,以确定加勒万、班公错和其他地方的缓冲区是否足以缓和局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寻求在印度军事控制的伪阿鲁纳恰尔邦(即我国藏南地区)进行巡逻的权利,印方必须正视这一诉求。第二步是部分但真正开始撤军。虽然全面撤军不可能立即发生,但积极的举措将是撤退部分部队。这将带来实际和象征性的好处。双方撤退的阶段和顺序可能并不严格同步。白康迪声称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撤退更容易,因为撤退部队将返回拥有优越的基础设施和更平坦地形的西藏。而对于印度军队来说,撤退更困难,因为撤退部队必须穿越更差的基础设施和蜿蜒的山路。

最后,白康迪强调缓和关系可能有经济原因,双方需要实现经济关系正常化。为此,印度需要加快批准不被视为安全风险的中国商品进口和投资,放宽在印中国企业高管和技术专家的签证限制。此外,中国需要采取措施解决与印度的巨大贸易逆差问题。白康迪认为,中国仅声称问题在于印度企业缺乏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中国能与特朗普达成经济协议,那么肯定也能与莫迪达成协议。简而言之,尽管中国和印度仍然互相猜疑,但仍有机会引导双边关系重回积极轨道。

 

审校:杨鑫钰 编辑:杨倩

 

原文于1120日发布于《外交政策》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4/11/20/china-india-border-detente-trump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