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
(图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
2019年8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中,提出了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举措。蓝色经济正在崛起,蓝色金融的力量必不可少,探索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设立,是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任务,为此深圳需要迎接机遇与挑战,做出全局安排。
一、蓝色金融的国内外实践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就以商船叩开各国海关大门,拉起以欧洲为世界中心的全球产业链,如今,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顺应时代潮流,并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现状,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世界海洋经济是发展海洋金融的根基,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根据OECD相关统计数据,海洋水产养殖、海上风能、水产品加工、船舶修造行业有巨大潜力。到2030年,许多海洋相关行业极有可能超过全球整体经济增速,海洋经济对全球增加值的贡献额将超过3万亿美元,创造大约4000万个工作岗位。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金融的支持作用密不可分,而银行贷款则是全球海洋产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根据富通银行的调查,在传统的融资渠道中,航运企业外部融资大约8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其中欧资银行长期占据全球船舶融资市场60%-70%的份额。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保驾护航,金融的发展也将带动海洋经济的增长。
从海洋金融银行发展的世界经验来看,从事海洋产业贷款的银行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一国政府设立政策性银行,向涉海产业以非市场化条件提供优惠贷款,如德意志船舶银行、挪威国家渔业银行。日本政府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计划造船”,其实质即是通过政策性银行发放优惠贷款,扶植本国涉海产业。二是非专门的银行,如本国的国有银行或商业银行,通常由其专门部门推行政策性贷款工具,如挪威银行、德国北方银行、苏格兰银行等,都曾在历史某个时期向本国涉海产业发放优惠信贷。发达国家还采用贴息、担保等方式降低贷款风险,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海洋贷款。如,挪威出口信贷担保局向挪威相关银行发放出口信用贷款提供担保,有效降低了出口信贷的违约风险,促进了挪威海洋产业的发展。
当前,全球金融工具和资产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亚洲三个国家和地区,海洋金融中心格局虽然整体呈现“一超多强”、“西强东弱”的特点,但是有重心不断东移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明确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为“十三五”期间的国家战略。2017年5月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了要让深圳和上海共同推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8年1月,人民银行、海洋局、发改委、财政部等八部委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银行、保险、多元化融资等领域的支持重点和方向,为统筹和整合金融资源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全面指导。《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则具体要求深圳市探索建设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这为蓝色金融的发展做出了具体指引。因此,在我国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之下,蓝色金融的发展必将开创新局面。
二、深圳市发展蓝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建立,将成为我国蓝色金融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圳作为第一批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在蓝色金融新发展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面对着诸多挑战。
当下,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总体水平位居我国前列。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今年六月公布信息,当地涉海企业有7000多家,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2327亿元,同比增长4.63%,占全市GDP的9.6%。深圳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长期以来,粤港澳一体化发展,拥有良好的海洋经济合作基础,港口联动、航运物流、海洋科研教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在基础设施方面,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等大型涉海基建工程的相继落成,将有力地促进港珠澳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化湾区内部的海洋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深圳一直坚持着开放的政策,推动要素流动的对内开放政策体系。从2003年签订《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到2013年签订《CEPA补充协议十》,2015年签订《CEPA服务贸易协议》,再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以及《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体系。
机遇往往与挑战共生,在国内外多元背景下,蓝色金融面对着复杂的挑战。一方面,高开放度的海洋产业是高运营风险的产业。首先,频繁的海洋灾害是海洋经济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海洋巨灾相关风险问题仍在探索之中,由于缺乏相应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海洋企业向银行的融资难度增大。而且,一般海洋企业都涉及跨境业务,其日常经营易受到各国货币汇率变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际航运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海洋银行也面临着业务上的难题。由于涉海金融业务风险大、成本高,一般的商业银行主要涉猎于陆域金融业务领域,缺乏海洋金融业务的运作经验、产品和人才。在具体业务中,由于海洋企业的有效抵押品种类少,所以融资渠道具有先天性缺陷。海洋企业资产中的动产、准不动产如海产品、船舶等专用设备占比较高,由于海产品抵押风险大、船舶等专用设备转让变现难,所以抵押率大部分在60%以下。但是,也正是这种相对于陆域经济的金融供求不平等、风险与收益的不完全匹配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往往难以通过大规模的信贷来趋利,这促使了政策性金融力量的调和,如果没有政府之手的适当干预,蓝色小微企业极有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将深圳作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落户地具有必然性。深圳市邻近南海,拥有南海海域巨大的合作开发空间。南海海域面积大,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油气资源、海洋能资源,但是这类资源开发难度大、风险高,迫切需要海洋金融的支持。而南海周边各国关于南海海权还存在不同主张,在南海地区海洋经济开发和海岛建设等方面,各方主张还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对南海持续无序开发,不仅资源会极大破坏,而且国际法律秩序将遭到践踏。作为大国的中国更肩负着解决该地区问题的历史使命,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建立,则是南海金融合作平台的有力支撑,有利于提高各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合作弹性,促成良好的区域海洋经济生态。
三、推进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建立的几点建议
蓝色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是蓝色金融的重要一环。但是,深圳市建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探索之路需要具备更高视野,进行全面部署。在挪威发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排名中,深圳连续多年未进排名。究其原因,在排名所看重的航运服务、金融法律、科技教育等城市软实力方面,深圳均处于劣势。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中,深圳市应着重在法律政策环境、资金服务支持、产学研软实力等方面做出安排,切实推进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建立。
其一,注重建立完善的经济法律规章,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良好的政策有助于引导社会发展趋势,加大公众对蓝色企业的关注。美国一直以宪法为基础不断完善海洋经济法律体系,建立了完善的国际经贸和海洋投资法律体系,例如国会通过《2000年海洋法》、建立海洋政策委员会等。这些政策的落实,为美国海洋资本对外扩张开辟了日益广阔的生存空间。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发展经验,为蓝色金融领域加大立法支持。在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成之前,政府就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金融工具的实施,降低信贷门槛,有效保证涉海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成创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其二,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加快金融服务的转型与升级。国际海洋开发银行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资金与服务都应该有创新发展。一方面,针对海洋企业融资渠道的先天缺陷的问题,开发银行应当在具体业务方面,充分利用相关物权、土地资源来扩大担保抵押的条件。海洋经济区中不仅有大量的海域使用权、海岛使用权、捕捞权等特色资源,而且随着滩涂、海岛等土地流转与交易制度的逐步健全,对滩涂、海岛等土地抵押资金的投放力度也应当加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政府财政资金、产业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对满足海洋经济各领域、各层次的资金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贷服务也具有单一性的弱点,因此,开发银行还可以在企业发债、资产证券化、股权私募、并购融资、信息咨询等业务方面积极作为。在目前我国涉海类政策性保险、海洋巨灾保险制度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银行还可以探索开展涉海类保险业务,促进银保业务合作,为保险业务开辟新的空间。
其三,加强对海洋经济的行业研究,建立海洋经济智库,提高科教软实力。充分的行业研究有助于国际开发银行开展业务防御风险,为此,需要成熟、系统、有力的专业调研和数据分析。政府部门不仅要和专业评估机构的信息沟通共享渠道,及时获取环保信息、规划信息和行业信息;还要积极推动海洋经济智库的建立,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加强海洋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要求深圳“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这也正是这一思路下的重要举措。只有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人才,才能为教育培养、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资本运营提供可持续的强劲支撑;只有人才的平台建立,才能提升国际开发银行的全球知名度、权威性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国际海洋经济的资本、技术和品牌等要素的流入。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新的全球化格局对蓝色金融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贸易壁垒越来越严格的形势下,我国处理各种海洋金融事务的能力正在经受各类考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户深圳无疑是蓝色金融战略的重要布局,将为我国相关领域融入新的国际标准并抢占话语权提供重要平台。
(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仁真,戴悦.海洋巨灾保险制度的模式比较与选择[J].边界与海洋研究,2018,3(05):84-97.
[2]王海菲,卢相君,叶陈刚.海洋金融中心发展的决定模型构建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6(03):51-58.
[3]张健.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其路径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46-49.
[4]王朝晖.基于DEA的中国海洋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5(05):254-258.
[5]刘东民,何帆,张春宇,伍桂,冯维江.海洋金融发展与中国的海洋经济战略[J].国际经济评论,2015(05):43-56+5.
International Ocean Development Bank: help the ocean economy take off
SUN Li
On August 18, 2019,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tate Council about Support to Shenzhen the Opin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rst Demonstration Zone" was released, which proposed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Ocean Development Bank. The blue economy is rising, and the power of blue finance is indispensable. Explo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Ocean Development Bank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Shenzhen to build the socialist pilot demonstration zon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Shenzhen needs to mee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make overall arrangements.
上一主题: 范斯聪:韩国缘何大量进口美国天然气
下一主题: 数字货币的发展、影响与未来展望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