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19
贾丽娜
图为美国商务部发言人就此案答记者问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2017年3月7日,中兴通讯正式宣布与美国政府就出口管制调查案件达成和解,同意支付约8.9亿美元刑事与民事罚金。此外,还有3亿美元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的暂缓罚金,最终是否支付依中兴未来七年遵守和解协议及接受监管和审计的情况而定。这是美国与制裁有关的单个案件中对非金融企业罚款数额非常高的案例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出口管制方面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
一、中兴被罚事件始末
2016年3月7日,BIS公布将中兴通讯以及深圳市中兴康讯电子、中兴伊朗、北京八星这四家有限公司列入贸易出口限制的“实体清单”,决定从次日起,美国出口管制条例下的产品供应商向上述公司提供产品须申请出口许可,理由是上述公司向伊朗出口禁运产品,违反了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同时,BIS决定就此事展开联邦调查,重点是确定中兴销售给伊朗的设备中是否涉及禁运项目。
2016年3月8日,中兴通讯受美出口管制影响,股市停牌。次日,中国商务部对此事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收到管制通告后,中兴通讯立即向美国政府提出名单移除申请,并与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赴美进行多次沟通,争取“脱单”。2016年3月24日,在中兴做出相关承诺等多番努力后,BIS宣布给予中兴及中兴康讯3个月的临时许可,暂停对两家公司的出口管制,中兴得以从美进口生产所必需的零部件。之后,美方多次将临时普通许可延期,最后一次延期许可的有效期截止为2017年2月27日。
2017年2月14日,中兴通讯发布公告,称决定与美就出口管制调查案件进行和解磋商,这标志着中兴出口禁运事件出现新进展。
2017年3月7日,中兴通讯公司与美国政府当日分别发表声明宣布,双方已就美国政府出口管制调查案件达成和解。
虽然化干戈为玉帛,但美国政府的贸易调查、出口限制禁令和天价罚单等一系列制裁也让中兴遭受重创。中兴不仅在股票市场上遭受多次停牌和跌盘,还将2015年和2016年两年的净利润悉数抵消。结合中国发改委在2015年实施反垄断调查罚美国高通公司9.75亿美元案,美国政府的此次罚款着实引人遐想联翩。无论如何,和解协议达成,贸易制裁危机被化解,长达1年之久的美国出口限制的“巨型黑天鹅”也因此落地,中兴得以重振旗鼓,轻装上阵,继续前行。
二、中兴被罚原因探究
据美国司法部发布的中兴和解协议,美对中兴罚款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违反了美国的贸易管制措施,向伊朗等的敌对地区出口含有美国敏感技术的禁运项目。二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多次向联邦调查员撒谎,隐瞒违法行为。三是在接受联邦调查期间依然向伊朗出售禁运产品。美指责中兴通讯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未经美国合法的出口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空壳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向伊朗出售了大约价值3200万美元的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美认为中兴通讯违反美国国内法,妨碍司法和危害国家安全,应当为其非法转移技术的行为负责,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美国列出的“三宗罪”是中兴被罚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三点根源性问题值得探究:
一是过于依赖美国技术产品。中兴之败,败在其对美国技术公司关键零部件的过度依赖,尤其是芯片。中兴出售的通信设备中绝大多数的核心芯片,如DSP、激光器、调制器、MCU、存储器等,均来自于美国供应商。中兴公司目前有25%到30%的产品零部件出自美国制造,美国禁止本国的产品出口伊朗,出口伊朗的产品中美国技术所占份额越高,则罚款越多,这也是中兴为何被开出如此巨额罚单的原因之一。如果中兴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独立的研发能力,也不至于如此委曲求全。
二是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中兴之败,败在对法律风险的疏忽大意。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缺失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兴也不例外。一方面,它对美国的出口管制法规缺乏足够的了解,未对潜在的法律风险,尤其是制裁风险进行审慎的评估。中兴被实施管制措施的主要依据是违反了美国《出口管理条例》中商业出口管制的规定,美国的出口管制规则具有一定的域外效力,禁止美国原产的产品或技术的“再出口”或“转卖”,而中兴并没有充分具备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在被美国采取贸易制裁和联邦调查之后,中兴也没有积极充分地利用好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国际贸易舞台腥风血雨,稍有不慎,潜在的法律风险或技术风险都有可能造成企业舵盘失控,甚至翻船。中兴在此次事件中所暴露出的法律意识淡薄,对海外法律制度认知不足,利用不当的问题值得所有中国企业从中吸取教训。
三是缺乏对跨国经营中政治风险的有效管理。美伊政治关系紧张,中伊贸易受到牵连,国际政治、贸易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制裁伊朗,欲借贸易手段实现其地缘政治目的,利用国内法处理国际关系,中兴不幸中招,不仅与伊朗的合作项目被迫流产,中国企业在伊朗的市场拓展也因此受限。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争端很有可能掺杂地缘政治因素,中兴被罚并非一个简单的国内违法性制裁,而是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博弈的一个缩影,其背后的纠葛耐人寻味。
三、中兴被罚的启示
中兴被罚的前车之鉴,值得所有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反思,商场如战场,惨痛的代价恰如当头一棒,鞭策我们对国际贸易格局和形势有更清晰和谨慎的审视,避免重蹈覆辙。历经一番波折,此事件给我们留下几点启示:
1、科研创新能力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跨国企业竞争海外市场离不开母国作为强大的后盾,也离不开东道国的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但真正能使之立于不败之地的,还需依靠企业独立的生存能力。企业只有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尽量避免在经营发展中受制于人。
2、中国企业急需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因不重视法律风险防范而吃苦果的教训比比皆是。中国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巨亏便是典型一例,此时再添一例。中兴通讯董事长兼CEO赵先明表示,“中兴通讯已制定了新的合规流程及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未来将努力成为出口管制合规治理的典范”,中兴的决策层似乎在血的教训之后有所觉悟。在进出口贸易管制方面,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应当重视管理规范和内审机制的建设,增强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尽量降低贸易制裁发生的可能性。
3、认清国际格局,积极提升贸易应对策略
网上“中兴染指伊朗惹怒美国”的评论道出了中兴被罚背后的另一层深意,此案触及了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其中的利害关系早已从企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从经济层面跨接到政治层面。中国应从保护国家安全、产业安全的角度,积极推进出口管制方面的立法进程。面对贸易制裁,中国企业也应当积极提升在法律策略和诉讼技巧方面的能力。当下,只有认清国际局势,打好国内法和国际法这两张牌,积极争取国际贸易规则中的话语权,才能够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是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2015级博士研究生)
The Past Not Forgotten is a Guide for the Future:Some Thought from the ZTE Case
Jia Lina
March 7, 2017, ZTE Corporation officially announced that they had agreed to plead guilty to the criminal charges and pay $892 million to the U.S. government for conspiring to violate the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 by shipping sensitive U.S.-made technology to Iran. The BIS has suspended an additional $300,000,000 forfeit,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ZTE won’t violate its settlement terms with the BIS.The $892 million penalty is among the largest cases ever charged in a trade sanction, and the highest level ever against anon-financial entity. Lesson should be learned from the enormous losses that the ZTE suffered.
上一主题: 比特币ETF首次上市遭拒,监管问题成主因
下一主题: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完善:借鉴与建议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