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的风险与中国的作为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2日 浏览量:7886

2017-3-12

谢建英

中欧关系与中国作为

(图片来源:外交部官网)

 

2017年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期间谈及中欧关系时表示中国将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尽管欧洲一体化面临来自主权债务危机、英国脱欧等因素的多重挑战,但中国依然重视中欧关系发展。王毅表示,当前的挑战恰恰可能是欧盟走向成熟的机遇,中国将继续打造与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一、全方位发展的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历经40多年,双方虽在武器禁运、市场经济地位等传统领域存在分歧,但双方始终倡导和平共赢的合作理念,在危机中加强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合作也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态势。

其一,中欧关系呈现新型战略定位。2014年,习近平访问欧盟,将中欧关系概括为和平、增长、改革和文明四个方面,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新时期的中欧合作重点领域。中欧关系已从零和博弈向包容共赢转变。

其二,中欧合作进入宽领域、多层次阶段。从横向看,中欧合作不断拓展,在环境变化、互联网、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等新兴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双方的对话及合作平台的建设达到70多个;从纵向看,中欧贸易实现了升级换代,从货物贸易稳步向中高端技术合作、服务业合作以及投资合作发展。从参与国际事务的立场看,中国与欧盟始终是多边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反对单边主义行为,中国与欧盟同样注重推进全球治理,积极在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等方面展开合作。

其三,中欧互补,对接优势明显。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十三五”规划与欧盟的“容克计划”形成了良性战略对接,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联通等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欧盟对华投资稳中有升,中国对欧投资也呈持续上涨的态势。中欧发展战略的对接,将为双边合作提供更多的确定性因素。

 

二、中欧关系深度融合面临风险

中国与欧盟不存在突出的地缘政治斗争,中国的崛起对欧洲是机遇而非挑战。但是,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固有差异使得双方深入合作面临风险。

第一,中欧合作面临国际局势新变化。当前国际社会逆全球化势力以及“美国优先”的理念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推进造成了挑战。欧盟成员国内的民粹主义势力兴起,疑欧、退欧的思潮涌动。这些内外因素叠加为中国与欧洲在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增加了不确定性。此外,德、法等欧盟核心成员国均面临大选。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战线”负责人勒庞作为候选人表示将在上台后进行脱欧公投。若勒庞当选将对欧盟格局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

第二,欧盟内部问题重重或影响其推进中欧合作的能力。自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以来,欧盟经济始终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矛盾日趋凸显。在尚未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情况下,英国脱欧、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多重事件接踵而至,欧盟面临自成立以来的最大变局。欧盟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内部危机,将直接影响着中欧合作的稳定性。

第三,中欧投资贸易受多方因素影响呈现下滑趋势。中国当前正处于贸易结构转型阶段,基于此背景,中欧双方贸易结构明显变化,产品竞争加剧。此外,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现象明显,中欧贸易纠纷频发。欧盟并未如期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拒绝在反倾销调查时终止目前“替代国”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欧贸易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中欧关系深入发展需要中国作为

中国与欧盟拥有诸多共同利益,对于全球治理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存在一致性。同时,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全球治理观不同,欧洲在世界格局多极化方面与中国存在共识。这些都为中欧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展望未来,中欧关系的深入发展需要中国的积极作为,从战略对接、政治、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推进双边关系的深化。

第一,推动中欧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构建亚欧大市场。 加速中欧两大市场的良性连接,实现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构建亚欧大市场的必经之路。欧洲各国也意识到“一带一路”对于欧洲是极佳的发展机遇,英、法、德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并积极推动中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欧双方理应抓住机遇,继续完善铁路布局,加快“中欧班列”建设,实现到2030年开通两条通往欧洲高铁的目标。

第二,中国应以双边合作推动多边合作,全面统筹,重点突破。欧盟一体化进程遭遇阻碍,欧盟各国积极寻求一体化发展的新出路。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公开表示,未来可能出现一个“多速欧洲”——并非每个欧盟国家会同时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每一阶段。中国在制定对欧政策时应发挥智库作用,针对欧盟各成员国的差异,制定具体可行的对欧措施,与欧盟治理理念形成良性互动,一者继续深化与法、德等欧盟核心成员国的合作,二者全面考量欧盟作为一个一体化组织的地位,不断深化中欧合作水平。

第三,中国应加快产业升级和投资协商,推动欧盟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反倾销中一个技术性的条款和概念,关乎产品在反倾销调查中能否得到公平对待,一方面,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快《中欧投资协定》的商谈进程。中欧投资协定有助于逐步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为双方投资者进入各自市场消除投资限制,使得中欧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有长期的可预见的市场准入,为双方投资提供更为健全的法律保障。

第四,中国应推动文明互鉴成为中欧合作新亮点。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向“心灵政治”、“媒体政治”转变,文化因素对中欧合作的推进作用愈加明显,人文合作交流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三支柱。目前,随着中欧文化交流的加强,人口流量增加,欧方对中国公民签证限制已成为制约双方人员往来的瓶颈,双方应就旅游合作机制开展进一步合作,便利人员流动。此外,欧洲媒体涉华负面报道对欧洲民众“中国观”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应重点加强中欧新闻出版业的交流,建立中欧媒体定期交流机制,为中欧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作者是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