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10
徐雨佳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中印作为相邻的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尤其南亚地区作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区域,两国的合作发展至关重要。而在两国合作的双边框架中,之前一直以来都表现出一种政治经济亦步亦趋的状态。但随着中印两国政府在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方面达成共识,这种状态逐渐被打破。
一、中印两国政经合作呈现双向发展趋势
在政治领域上,中印关系虽有缓和,但政治互信不足,发展较为缓慢。2016年年初,印度媒体集中批评中国政府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立场”;6月下旬,印度在加入核供应国集团问题上受挫,对中国心存不满;8月,印度政府批准国防部有关在东北地区的中印边境部署超音速巡航导弹"布拉莫斯"的议案。
而在经济领域,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领域的合作正呈现出一种不断加强的状态,合作潜力不断被激发。 2015年5月莫迪访华,中印政府签订了24项协议,涉及金额达100亿美元,在上海时,莫迪推动两国企业签订了26份协议(或谅解备忘录),涉及金额达220亿美元;2016年,印度中国工业园正式落户印度;2016年8月19日,第八次中印财金对话;2016年8月20日,由中国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和印度先锋贸易公司合资组建的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尤其是G20峰会的召开以及10月份即将在印度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为中印两国领导人提供正式的双边会晤平台,一方面,为解除中印之间的一些认知偏见提供机会;另一方面,金砖机制在议题上主要集中于经济和发展领域,从而可以避免部分政治敏感议题,使中印两国具有更多的利益契合点,从而将会推动中印之间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政经合作双向发展的原因分析
中印政治互信不足的局面,除了由于中印在传统政治和军事上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外,中印之间相互了解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中印两国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不足,印度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源于媒体,而媒体的消息更易受西方影响,中国媒体的力量在国外较薄弱,致使印度社会对中国怀有偏见,从而严重影响中印之间的政治互信。
中印两国经济关系的“破冰”发展,一方面是因为莫迪政府国内改革受挫,经济发展亟需大量外资注入。2016年6月20日,印度政府宣布放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包括航空、制药和国防在内的大部分领域。另一方面,中印两国经济互补,并且都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层面,中印两国的利益高度契合。另外,印度被排除在TPP之外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印的经济合作。最后,中印在文化上属于近距离国家,近年来,文化上的沟通促进中印人民之间的友谊,也进一步推动经济合作。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时提出中印“两个身体,一种精神”;莫迪访华时,李克强总理和莫迪总理共同出席了在天坛举行的“太极瑜伽相会”活动,中印民间的太极和瑜伽的交流活动日益增多;2015年6月22日,中印边境的乃堆拉山口迎来了首批印度官方香客。
三、中印关系未来发展展望
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印经济合作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015年,中印合计创造12.4万亿美元的GDP,但双边贸易去年只有700亿美元,相当于两国GDP的0.6%,中国对印投资存量也仅27亿美元。目前中国周边局势较为复杂,相较于中国和韩国、日本、东盟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印两国关系中,经济对政治的牵制作用相对较小,所以,充分利用此次发展机遇,促进两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两国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中国政府应当积极挖掘和扩大中印之间的利益汇合点,从而推动中印之间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和人员是两国双边经济合作的直接参与者,所以我国企业在对印投资过程中,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诸如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等等,加强与当地政府、民众,尤其是媒体的沟通,利用当地媒体为自己发声,赢得当地民众的信任,从而自下而上推动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最终,政府自上而下的推进和企业自下而上的促进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合作网络,让印度政府和民众切实感受到中国政府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信念,从而为提高中印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认知基础。
(作者为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法专业2014级硕士生)
上一主题: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发展回顾与果阿会晤展望
下一主题: 南海仲裁——法律外衣下的主权侵害行为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