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鑫钰译评

10月9日,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基,展开为期一周的访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印度与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之间的互动,因其悄然而坚定的策略转变而备受关注。自阿什拉夫·加尼政府倒台以及美国仓促撤军以来,印度逐渐模糊了此前与塔利班政权接触的“红线”。过去一年间,印度明显加强了与阿富汗临时政府的接触,这一政策调整标志着双边关系由谨慎疏离转向谨慎务实。近期,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基(Amir Khan Muttaqi)访问印度,更进一步凸显该趋势。对于这一现象,《印刷报》专栏编辑斯瓦斯蒂·拉奥(Swasti Rao)撰文深入分析了阿富汗在印度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印度相应的政策调整方向。作者指出,随着阿富汗重新成为地缘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关键舞台,中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等国纷纷试图在该地区巩固并拓展自身的战略纵深。
首先,作者分析了阿富汗在印度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阿富汗在至少三个方面对印度具有持久的战略意义。第一,阿富汗可作为制衡中国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关键角色。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中巴阿”三边合作框架,并努力将阿富汗纳入“中巴经济走廊”(CPEC),这一举措对印度的互联互通战略构成了直接挑战。与此同时,作者认为,中国试图将阿富汗的海上贸易从卡拉奇港转移至瓜达尔港,以“加深阿富汗对巴基斯坦基础设施的依赖”,从而削弱印度长期以来通过恰巴哈尔港和国际南北运输走廊(INSTC)为阿富汗提供“替代路线”的努力。尽管如此,可能面临美国制裁以及豁免政策变动的恰巴哈尔港仍然是印度将阿富汗融入其互联互通网络的核心枢纽。虽然印度在财力和战略影响力方面难以与中国抗衡,但塔利班当局显然希望避免过度依赖巴基斯坦,这为印度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印度与阿富汗保持接触显得尤为重要。第二,与阿富汗保持接触,是印度牵制巴基斯坦将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作者认为,印度通过审慎的外交策略,在阿富汗维持一定程度的战略接触,能够为其带来显著的情报优势,同时提升其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第三,作为内陆国家,阿富汗是印度通往能源丰富的中亚地区的重要门户。进入这些市场对印度实现其长期能源安全与经济目标具有战略意义,这一点在推动经中亚地区的国际南北运输走廊(INSTC)路线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没有阿富汗这一陆上桥梁,印度的互联互通战略将难以实施。然而,在这些地缘需求背后,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难题,即印度应如何应对一个持续不稳定的巴基斯坦,以及一个充斥着相互竞争与各方力量介入的地区格局?这不仅涉及短期的安全挑战,更关乎印度在区域秩序中的战略定位。
其次,作者分析了阿富汗所处的地缘政治格局。作者指出,多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具体而言,中国试图促进阿富汗的稳定来维护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并保障中方人员的安全。俄罗斯也逐渐通过“莫斯科模式”与塔利班当局进行接触。与此同时,美国的态度也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寻求“夺回”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这与美国2021年的撤军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土耳其近年来也成为该地区的重要参与者。自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执政以来,土耳其便将阿富汗视为增强其全球政治自主权的战略杠杆。今年6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伊斯兰合作组织外长理事会(OIC)第51次会议期间,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基会见了土耳其外交部长哈坎·菲丹,这标志着两国关系正迈向新的合作高度。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即昔日围绕阿富汗展开的传统影响力争夺战正在迎来新的变化。传统上,伊朗和俄罗斯与印度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而中国、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则与印度“关系紧张”。然而,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已不再如此泾渭分明,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交织的利益、重叠的议程以及灵活的“结盟”模式。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印度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随后,根据这一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作者分析了印度应做出的外交策略调整。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印度面临的挑战并非在于其重要性是否被认可,而在于其立场是否足够清晰明确。印度必须保持一种“战略韧性”,即在确保政策连贯性的同时,具备规避风险、灵活应变和重新调整的能力。此前,印度常被描述为多向结盟策略的践行者,这是一种在不与任何一方建立“排他性”联盟的情况下,与各方保持互动的外交模式。然而,“多向结盟”虽然在理论上看似精妙,但在实践中却可能压缩印度的外交行动空间,使其成为一种目的,而非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印度需要转向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策略,即“议题分割”(compartmentalisation)策略。这种方式强调将问题从整体中脱离出来,并将其视为独立议题进行处理。这使得政策制定者能够在不做出重大妥协的情况下,就共同面对的挑战展开合作,同时避免陷入僵局或因矛盾拖延应对。成功的“议题分割”策略不仅要求识别多重利益诉求,还需要明确这些利益之间的层级关系与差异。当前的世界秩序难以简单界定,既没有稳定的权力集团,也缺乏明确的安全保障者。美国似乎无意继续扮演全球领导者的角色,而其他大国目前也无法完全填补这一空缺。在这种背景下,印度的外交政策需从传统的“被动制衡”,转变为更具结构性的灵活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明确界定的议题框架,与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展开有效互动,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最后,作者基于“议题分割”策略,重新评估了印度与阿富汗的外交关系。在当前相互关联的地缘政治版图中,“印太”地区、中亚与中东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互动网络。这一格局,与印度在冷战时期甚至冷战后单极世界格局所面对的国际环境相比,几乎毫无相似之处。当前的时代,正经历着危机与混乱交织的状态,而所谓的“多极秩序”的构想,显然无法充分概括这一现实的复杂性。对于印度而言,过去那种“不痛不痒”的多向结盟策略已然不足以应对现状。取而代之的,必须是一种经过优化、调整和细化的外交方针,这种新策略需要建立在对优先事项、参与时机以及行动界限的清晰认知之上。从这一考量来看,阿富汗不仅是一个地缘政治竞争的舞台,更是检验印度能否成功推行调整后外交政策的重要试验场。总体而言,印度与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的接触,是一种权衡后的积极举措。它有助于保持沟通渠道畅通,抗衡竞争对手的影响力,并维持印度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然而,这种接触也面临着诸多限制,即错综复杂的竞争关系、阿富汗国内持续的不稳定局势,以及变幻莫测的世界秩序。为了在这一复杂局势中继续前行,印度必须从模糊的多向结盟转向“议题分割”策略。这意味着印度需更加精准地应对矛盾,通过连贯且问题导向的外交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在这个外交关系带有交易性质的世界里,对于像印度这样具备较大规模与大国抱负的国家而言,这或许是唯一可行的外交战略。
(审校:张含睿 编辑:田鑫)
原文于10月10日发表于《印刷报》
上一主题: 印度与英国:在动荡的世界中建立联系
下一主题: 没有了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