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至16日,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琉球·冲绳研究学术研讨会以“战争、和平、身份认同——冲绳战后80年的历史回响”为主题,通过ZOOM平台成功举行。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以及欧洲的二十余位专家与青年学者,围绕冲绳战后社会变迁、冷战秩序下的战略地位与身份认同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了琉球·冲绳研究的跨学科、多维化发展。
开幕致辞:纪念历史,展望未来
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泉忠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指出,今年适逢冲绳战役终结与二战结束80周年,本届会议旨在通过回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推动中国学界在琉球·冲绳研究上的进一步拓展。
随后,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及福建师范大学谢必震教授分别致辞。韩教授则指出,冲绳不仅是历史叙述的现场,更是理解大国关系与区域秩序互动逻辑的重要切口。他鼓励学者们。在史料与方法上持续创新,推动中日学术合作与国际对话。他还赞誉武汉大学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琉球冲绳研究的重镇。谢教授强调,琉球·冲绳议题牵动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研究需突破学科壁垒,回应现实挑战。
主题演讲:历史回顾与现实剖析
本次会议设置两场主题演讲。琉球大学名誉教授兼名樱大学客员教授、赤岭守以“中琉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题,系统梳理了战后中琉外交研究的发展历程,呼吁学界关注琉球的“中介性”角色与其在东亚海域网络中的历史作用。他特别强调应从文化史与边缘主体性的角度重新理解琉球经验,并鼓励中日学界加强跨语言史料合作。
第二场演讲由林泉忠教授主讲,题为“冲绳战后80年政治发展史——民主与自治的崎岖征程”。他指出,美国统治时期虽然在政治改革与民主化进程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最高权力始终掌握在美军手里。此外,冲绳在“复归”后虽纳入日本地方自治体系,但实际权力仍受限于中央政府,社会运动遂成为冲绳居民争取自治的关键路径。他特别分析“全冲绳”运动对传统政治格局的挑战,强调冲绳民主困境背后的结构性约束。
专题研讨:多维对话拓展研究视野
会议共设置三场专题演讲与讨论,分别聚焦“东亚冷战与美军基地问题”“战后冲绳地位变迁与返还议题”“战后冲绳与台湾的交流互动”。与会学者从历史、政治、文学与国际法等多角度切入,深化了对冷战格局下冲绳处境的理解。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战后冲绳的‘中国部队’研究”专场,首次在中国大陆学界系统展开。学者们基于珍贵田野资料与战后档案,重建了“中国部队”在战后冲绳的活动脉络,探讨其与美中物资处理机制的关系,并提出该议题对理解战后东亚格局的独特价值。
闭幕总结:推动构建学术共同体
在闭幕式上,林泉忠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在议题设置、史料运用与参与结构上均有突破,既延续了对身份认同与中琉关系史的研究脉络,也开拓了冷战研究、社会运动与国际法新议题。他强调,琉球·冲绳研究已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国学术舞台中心,武汉大学将继续致力于构建该领域的制度平台与国际合作机制。
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学界琉球·冲绳研究注入新活力,也为推动全球相关研究的对话与交融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图片:夏小昕
上一主题: “迈向碳中和:全球气候治理下的绿色转型发展”在武汉大学召开
下一主题: 没有了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