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碳中和:全球气候治理下的绿色转型发展”在武汉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 浏览量:55

2025628—29日,前沿交叉学科研讨会(第十五期)在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本次研讨会以迈向碳中和:全球气候治理下的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武汉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举办;由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中冶赛迪重庆环境咨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低碳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武汉数智低碳科技工作室协办。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的10名专家进行主旨发言,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安徽大学等7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余名学者与会。

628日上午,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余敏友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谭秀杰副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张林教授分别作主持人。北京大学刘宇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部学科研究支撑中心姬强研究员、同济大学邵帅教授、日本九州大学Shunsuke Managi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苏斌教授、武汉大学杨冕教授,分别作大会主旨发言。

会议上半场,北京大学刘宇教授以《中国碳中和经济与排放影响基于动态CGE模型》为主题作主旨发言,认为中国实现碳中和比预期更具挑战性,当具有“互补机制/竞争机制”减排政策共同实施时,会“扩大/压缩”潜在政策空间,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权衡效应”。中国科学院姬强研究员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气候金融》为主题作主旨发言,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AI for Science是驱动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通过开发全球气候风险大数据集成平台,姬强研究员全面系统性刻画“全球国家省域城市行业企业”层面的气候物理风险、转型风险、金融风险。同济大学邵帅教授以《顺势而为还是随机应变:理解碳减排政策下的企业绿色转型决策》为主题作主旨发言,认为企业自身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减排激励,因此碳减排政策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即改变碳排放成本引导企业实现减排。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ETS试点后,部分企业顺势而为地增加了绿色创新和绿色并购这两种主动绿色转型行为。

会议下半场,日本九州大学Shunsuke Managi教授以《AI with Carbon Neutrality: Beyond Simplistic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为主题作主旨发言,认为人工智能等工具可以为高排放企业提供减污降碳的新方法。新加坡国立大学苏斌教授以《ASEAN’s Energy Transition in Power Sector》为主题作主旨发言,认为东盟电力部门在加速可再生能源部署和跨国电网互联下,有望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同时显著降低系统成本并提升区域能源安全。武汉大学杨冕教授以《新能源投资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风电差别上网定价的证据》为主题作主旨发言,通过聚焦兼具市场激励与政策扶持的风电差别上网定价政策,从县域层面考察新能源价格支持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629日上午,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刘燚爽助理教授作主持人。北京理工大学郝宇教授、厦门大学孙传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磊教授、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杨光星副总经理,分别作大会主旨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郝宇教授以《可再生能源转型ESG悖论:光伏产业链的劳工与生态争议》为主题作主旨发言,认为光伏产业虽被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绿色利器,但其供应链在劳工权益、生态代价与治理透明度上暴露出严重的ESG悖论,亟需技术、制度与多方协同构建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以实现真正可持续。厦门大学孙传旺教授以《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最新研究进展分享》为主题作主旨发言,通过构建“成长力—转型力—竞争力—协调力—持续力”五维体系,首次以省市双尺度量化评估全国碳中和进程,揭示了区域性差异的原因并指明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路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磊教授以《他山之石俄乌战争对北欧电力市场影响的分析》为主题作主旨发言,认为俄乌战争通过天然气价格传导推高北欧电价,实证结果揭示非气电源市场力抬价机制,强调能源转型期需政策干预以平衡市场效率与社会福利。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杨光星副总经理以《中国碳市场的建设进展及成效》为主题作主旨发言,当前,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主要通过制度创新、市场扩容、绿色金融等工具,构建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以市场化手段驱动减排并形成绿色新质生产力。

   

   

此外,在两天的13个平行论坛中,67篇论文分别从碳中和目标、碳市场与碳定价、气候转型风险、低碳技术创新、清洁能源技术、能源资源环境治理、气候风险与金融市场、气候金融大数据分析这8个主题入手进行了深刻探讨。北京师范大学檀之舟助理教授基于复合实物期权模型,提出在中深层水热型地热发电投资决策中应权衡补贴强度、电价机制与技术进步,避免补贴越高越好误区,并以管理柔性显著提升项目价值。浙江农林大学黄建风副教授基于轻量化BERT模型对美国金融企业气候信息披露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显示财产险公司披露越充分、债券风险溢价越低,而银行和寿险市场尚未有效定价气候风险,凸显加强跨市场气候沟通与治理的必要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乾副研究员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电话会议文本构建微观气候风险指标后发现,气候风险暴露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推动其将资源从短期金融资产转向实体与绿色投资以实现长期韧性发展。

本次研讨会得到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期刊(SSCI一区,ABS三星,中科院TOP)专刊的支持,得到《环境经济研究》(CSSCI扩展版)、Energy EconomicsSSCI一区,ABS三星,中科院TOP)、Energy PolicySSCI一区,中科院TOP)、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SSCI一区,AHCI一区)、Carbon FootprintsScopus收录)、EcoEnergyRegional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等国内外期刊的协作。研讨会共收到投稿论文127篇,会议入选论文67篇,最终评选优秀论文16篇。

2025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5周年。值此时刻,举办迈向碳中和:全球气候治理下的绿色转型发展研讨会的意义重大,其不仅在于对过去十年全球气候行动的系统回望,更在于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周期内中国与世界如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思想引擎与行动坐标。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围绕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制度创新、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核心议题展开跨学科跨地域的深度对话,既回顾《巴黎协定》从巴黎到迪拜的艰难履约历程,又立足中国“1+N”政策体系落地的基层实践,更面向20352050年,探讨绿色金融、公正转型、气候正义等新兴命题的制度化可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低碳转型的制度创新与技术扩散,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技术的新范式。此次研讨会将为《巴黎协定》的下一个十年注入持续动能,也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

 

 (供稿:刘燚爽;审核:谭秀杰)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