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半导体战略与外交政策的联系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1日 浏览量:3799

张含睿译评

(图片来源:力积电


927日,印度总理莫迪与塔塔集团和台湾力晶积成电子制造公司领导层会面,探讨印度半导体制造项目前景。此外,莫迪访美期间,呼吁美国顶尖科技公司将印度作为发展制造业和创新产业的目的地。印美还达成协议,共同在印度设立半导体制造厂。8月初,莫迪在独立日演讲中呼吁印度成为半导体生产的全球领导者。在Semicon India 2024峰会上,莫迪重申了印度成为半导体中心的愿望。尼赫鲁大学印度太平洋研究中心的副教授拉胡尔·米什拉等撰文指出,印度正在通过系统性地努力,确立自己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缓解,风险降低,国内电子产品需求旺盛,这些有利的地缘经济环境为印度与外国伙伴合作成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关键节点提供了绝佳机会。

首先,作者认为,在此背景下,莫迪94日至5日对新加坡的访问意义重大。这是莫迪第三任期内首次出访东南亚地区,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成果。访问将印度与新加坡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半导体、数字技术、卫生合作和技能发展四项协议。访问的亮点是双方签署了半导体领域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加强印度与新加坡之间的合作。新加坡虽然只是一个小国,但却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领军者之一。据新加坡政府称,半导体行业对该国 GDP 的贡献约为 7-8%。新加坡的半导体行业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 11%,占全球晶圆制造产能的 5%,占全球半导体设备产量的 20%。此外,新加坡完善的半导体生态系统由多家知名公司组成,全球前 15 大半导体公司中有 9 家在新加坡运营,而且根据新加坡政府的说法,这些公司乐于参与印度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的亲商政策促进了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使原本依赖服务业的新加坡制造业就业市场蓬勃发展。因此,在中美竞争中,新加坡被视为降低风险和提高供应链弹性的安全选择。然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迫使半导体公司向价值链上游转移,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新加坡转移出去。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半导体公司面临严重的土地和劳动力限制,而选择在印度发展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其次,作者指出,印度试图成为半导体制造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的最新尝试始于后疫情时期。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导致供应链中断,在过去几次尝试失败后,印度政府将注意力重新转向在该国发展半导体制造生态系统。这次尝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旨在同时构建半导体供应链的所有基本阶段。印度政府于 2021 12 月概述了这一目标,当时它制定了一项 100 亿美元的综合计划,包括四个涵盖半导体供应链不同阶段的方案以发展印度的半导体制造生态系统。该计划旨在通过提供资本补贴(来自中央和省级政府)来吸引外国公司投资印度的半导体制造业。各省政府也积极响应该计划。此外,政府还成立了一个名为印度半导体使命 (ISM) 的独立部门,以加强印度的半导体生态系统。2024 3 月,莫迪声称 ISM 将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巨大增长。2024 3 月,印度政府对半导体行业原计划进行了一些修改。修改后的计划旨在为所有节点尺寸提供 50% 的补贴,而原计划中对前沿节点(28 纳米或更低)的补贴为 50%,对后沿节点(28 纳米以上至 65 纳米)的补贴为 30-40%。此外,修改还为前期资本支出铺平了道路。通过这些修改,印度政府承认它希望从低端(后沿节点)开始其半导体之旅,然后向上攀登(前沿节点),反映出政府对吸引外国投资的认真态度。

最后,作者关注到印度还与其他主要半导体强国合作,吸引外国投资以发展其国内半导体行业。2023 3 月,印度与美国签署了关于建立半导体供应链的谅解备忘录。印度还与欧盟和日本签署了类似的协议。然而,印度在成为半导体中心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严峻的人力挑战,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到 2027 年,印度预计将在半导体行业的各个垂直领域面临 25 万至 30 万名专业人员的短缺。印度电子和半导体协会 (IESA) 计划将部分劳动力派往新加坡接受半导体培训。然而,政府是否有能力为外国行业提供大量熟练劳动力仍有待观察。与新加坡、台湾和美国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可以让印度充分利用其在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以及国内对电子和电气产品的强劲需求。政府能否为半导体公司创造一个友好的商业环境将决定印度能否成为半导体生产的全球领导者。

 

 审核:畅爽 编辑:杨倩


原文于102日发表于Thediplomat

https://thediplomat.com/2024/10/the-foreign-policy-connections-of-indias-semiconductor-strategy/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